订阅
退订
首页    |    哲学类    |    哲学类

易學應用之研究:第一輯

 
 
产品说明
图书资料:
  • 作  者:陈立夫 主编、周鼎珩 协编
  • 出版日期:2015年7月六版
  • 版本备注:据1992年11月五版复刻重制
  • 页  数: 600页
  • ISBN:9789574301355
  • 图书尺寸:A5
内容简介:
本书由陈立夫先生选编,集多位海内外精擅「易学」诸君、大师,各就其独到之处,研究专论出版一辑。立夫先生自美返国后,即致力于复兴中华文化,他认为中华文化始于《易》,欲谋文化复兴,必先昌明《易》学。本书以实用观点,分门别类加以探讨,借使「易学」由实用之价值昌明于世,所以定名为「易学应用之研究」。

作者简介:
陈立夫先生(1900-2001年),浙江省吴兴人,是二十世纪中国重要人物之一,中国国民党政治家,曾历任蒋介石机要秘书、国民党秘书长、教育部长、立法院副院长等各项要职。尤以留美背景的教育部长,在战乱期间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卓著的贡献。国民政府迁台后移居美国,潜心研究中华文化,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和国际认可。 1969年,陈立夫回台定居,继续推广中华文化,晚年竭力推动海峡两岸的交流。着有《人理学》、《易学应用之研究》、《孟子之政治思想》。

目次:
编例
陈序
第一篇 易学导言/陈立夫
壹、 易之起源及其流派
贰、 易所探讨者为何
参、 易为中国学术思想之根本

第二篇 易与天文/郑衍通
壹、 概说
贰、 八卦与星次及时位之关系
参、 易经中所见之星象
肆、 日出、日晕、日蚀
伍、 结语

第三篇 易与数理/黎凯旋
壹、 绪论
贰、 太极的数理
参、 八卦的数理

第四篇 易与兵略/安矜群
壹、 兵之本
贰、 兵之体
参、 兵之用

第五篇 易与音律/孫毓芹
壹、 概论
贰、 音律之原理与法则
参、 音律与大易之自然关系
肆、 结论

第六篇 易与医道(一)/黄亮
壹、 前言
贰、 医学之整体性
参、 阴阳与医学
肆、 物理性医学
伍、 神经活动与疾病(一)
陆、 神经活动与疾病(二)
柒、 物理性活动与身体之转变
捌、 物理性医学之用药

第七篇 易与医道(二)/余梅隐
壹、 前言
贰、 易经的最高理念及其法则
参、 易经与中国医学的理论体系
肆、 易经中阴阳学说的简介
伍、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上的运用
陆、 五行学说的简介
柒、 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上的运用
捌、 何谓五运六气
玖、 结论

第八篇 易与筮法/周鼎珩
壹、 弁言
贰、 筮法最基本的根据
参、 怎样的揲蓍和占断
肆、 焦氏易林
伍、 京氏八宫
陆、 火珠林
 
自序:
陈序
「牛顿力学已被量子力学来代替,在量子力学中有条很基本、很重要的定律叫做『测不准定律』。这条定律说,我们永远不能测准一切,任何物件假如我们能完全测定它在任何一时间的位置,那在同一时间,它的动量就无法能固定,对普通一般物件而论,动量不固定,就是速度不固定,既然速度不能固定,那也就无法完全预定这物件将来的路线了。从哲学上讲,〈测不准定律〉和中国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颇有符合之处,所以近代物理学有些看法,和中国太极和阴阳二元的学说有相似的地方,因此量子学的创造人,丹麦大物理家宝雅教授,在他被封为爵士的时候,选了中国的太极图案,作为他的徽章,象证着中西文化的融合」,以上是吾国诺贝尔奖金得奖者大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于六十一年十月二十二日在香中文大学接受荣誉博士学位典礼仪式中致词的一段文字。
从这段文字里我们可以知道:一、世界上两位得诺贝尔奖金的大物理学家都重视吾国的易学;二、其所以测不准的原因,为的是宇宙间万有,时时刻刻都在动变,这正是证明《易经》所阐明宇宙的本质是变易,是丝毫无错,宝雅教授只证明了因变而测不准,而吾国祖先则在测不准之外,更进一步求出变易的法则;三、随雕教授选定了太极图案作为他被封为爵士的纪念徽章,显示他对于易学的向往与对中国文化的崇敬,彼和李政道博士如能再作进一步的研究,或可对自然法则的巨著《易》,有更伟大的发现。
《易经》是吾国极古老的书之一,班固说:「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可以见之,汉书艺文志六艺略:「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老着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在六经中它占了首位,它揭发宇宙问生存原理的奥秘,归纳到阴(物质)阳(精神)时(时间) 位(空间)四大要素而以象、理、数,释明之,以其所包括范围从自然法则到人文法则,盖如此之广大,易经自只能以数字符号代表之。正如自然科学之基础为数、理、化,及其最高深处,亦不过微积分方程式以数字公式表达而已,非浅学之人所能了解的。因之有人称它为万有的宝筏,亦有人说它为一无用处,我们固不必参加任何一方面,作无谓的笔战,应该从它对于吾国文化之影响,及其实际应用各方面,作一番彻底研讨,才能找到正确答案。
有关《易》学的书籍,不下数千种。在中国如果不讲学问则已,一讲学问,则非此书不可,所以历代大学问家,多数对《易》学有专著。数学原为六艺之一,极受重视,惟自宋代以后,数学大家不复配祀孔庙,科举亦不考试数学,数学从此式微,自此以后,吾国在自然科学方面之落后,此乃大原因之一,《易学》以数学为基础,以配合说明象与理者,遂不易为学者所尽明,多数仅能在数字符号中兜圈子,遂愈讲愈糊涂,正如最高深之电学,尽为微积分及其方程式,如非爱迪生之发明电灯、电报、电话等,与人类日常生活发生密切之关系,电学决不能为世人如此之重视,而进步到今日之电视广播及电脑计算机,使人类能登陆月球,窥测星球,以揭发宇宙之奥秘,有如此其速者,《易》以数、理、象窥测宇宙之谜,与自然科学以数、理、化窥测物质之谜,两者相差仅为一字(象与化)。前者着重在「致广大」故先从天文、气象、天干、地支、历数、医药等方面发展,从而以人道配合天道,自成一完整之体系,发明了「中和」、「中正」与「中庸」等大道理,造成今日伟大的精神文明与人文科学。后者着重在〈尽精微〉,故先从物理、化学、生理、动植物、矿物等方面发展,亦自成一完整之体系,造成今日辉煌之物质文明与自然科学,苟中西两方能爱其所同,敬其所异,互尊其对方之成就,相互学习,并作更进一步之探讨,则天理、地理、人理、物理,无所不晓,其有裨益于人类生存进化之前途,实浅鲜哉。
此书之作,期能对中华文化之复兴,有所贡献,故首先从《易》之应用于天文、数理、兵略、音律、医道、筮法等八方面入手,成为第一辑,其文除立夫本人外,均为国内外研究易学之宿儒硕彦之手笔,其他各篇,将于辑成后,陆续出版,敬请国内外学老多多指教。此事之成,立夫仅任搜集编订之作,周鼎珩兄出力最多,特此志谢。
吴兴陈立夫于天母弘毅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