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退订
首页    |    社会科学类    |    社会科学类

六藝通論

 
 
产品说明
图书资料:
  • 作  者:刘伯骥 着
  • 出版日期:2017年7月再版
  • 版本备注:据1977年9月修订初版复刻重制
  • 页  数:270页
  • ISBN:9789869406871
  • 图书尺寸:A5
内容简介:
六艺与六经同出于儒家思想,六经为中国学术思想之传统,而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中国文化教育渊源,六艺之内含与价值均在本书。知六艺,可以了解中国社会之本质、民族之文化、生活之方式、思想之传统等。

作者简介:
刘伯骥﹐清光绪三十四年生(西元1908年)﹐广东台山人。 1937年毕业于国立中山大学教育学系﹐曾任广州市立第一中学教务主任﹐《广州日报》主笔。抗日战争期间赴美国留学﹐获美国史丹福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专攻历史﹐选为美国教育学荣誉生会会员﹐获纽约中美联谊会文学奖。
刘先生学识宏富﹐倾心文史﹑埋首著作﹐主要作品有《广东书院制度》﹑《春秋会盟政治》﹑《中西文化交通小史》﹑《唐代政教史》﹑《宋代政教史》﹑《六艺通论》﹑《西洋自由七艺纲要》﹑《西洋教育史》等。

目次:
自序
导言
第一章 周代学校教育
 第一节 教育观念
 第二节 学校制度
 第三节 修学程序
 第四节 教学理论和方法
 第五节 师生的关系
第二章 儒家教学与课程
 第一节 释儒
 第二节 师与儒
 第三节 儒的特性
 第四节 儒家的流派
 第五节 儒家教学课程
第三章 何谓六艺
 第一节 六艺的定义
 第二节 孔门的六艺
 第三节 六艺的批评
第四章 礼
 第一节 礼的起源
 第二节 礼的定义
 第三节 礼的目的
 第四节 礼的内容
第五章 乐
 第一节 乐的起源
 第二节 乐的目的和效用
 第三节 乐器与乐律
 第四节 舞与乐
 第五节 诗与乐
 第六节 礼乐的合一
第六章 射
 第一节 射的意义
 第二节 射的效用
 第三节 射器
 第四节 射礼
 第五节 射学
第七章 御
 第一节 车的起源
 第二节 车和战争
 第三节 御学
 第四节 射御的合一
第八章 书
 第一节 文字的起源
 第二节 文字的演变
 第三节 六书
 第四节 文具书籍
第九章 数
 第一节 数的起源
 第二节 数的观念
 第三节 应用数学
 第四节 几何与三角
 第五节 天文与历算
 第六节 数的教学
第十章 历代的六艺
 第一节 六艺的演变
 第二节 汉儒与六艺
 第三节 唐儒与六艺
 第四节 宋儒与六艺
 第五节 明儒与六艺
 第六节 清儒与六艺
第十一章 结论
 第一节 六艺对教育的影响
 第二节 六艺和中国民族性
 第三节 六艺和自由七艺的比较
 第四节 六艺的评价

自序:
六艺之学,漫漶冥晦者久矣。六艺之目为礼、乐、射、御、书、数。顾礼、乐、射、御、书、数之艺既不易知;六艺与六经混称,则六艺之义更难明。自阙里宏教,孔门以四术授徒,历代彦儒,抱残经而追训诂,守师法而重微言,故以儒家该其全,舍六经而殆无学矣。世人知六经为儒家之师承,而不知六艺为儒家所自出;世人知六经为中国学术思想之传统,庸讵知六艺为中国文化教育之渊源。盖六经乃载道之文耳,六经要旨,仍以六艺为内容。彼轩轾之殊途,致本末而失统。孔子曰:
「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以夫!」是以六艺虽有其名,而莫辨其实也。
窃思各国古代文明,如埃及、巴比仑、希腊、希伯莱、印度等,均有授学之课程,为其民族思想之定型,生活方式之指导。换言之,即为民族所用以求生存之方法。方法有精粗,即为文野所由分也。古代中国民族,其团结生存之方法,及社会文化之发展,自循固有之途径;而其教人,又必有共通之课程,始能适当当时环境之需要,此理至为明显。西洋教育既以自由七艺为课程,而中国亦以六艺教人,无论范围有大小,影响有久暂,其为东西民族生活之方式,学术思想之中心,意义原无以异焉。
慨自赤虜猖披,大陆成蜩螗之局,岂唯江左衣冠,仰且吾民其鱼,痛念国难,环顾世变,今华夏遘罹厄运,广言之,实由于文化崩溃之结果。若匡复中国之文化,首应认识自己民族之特征,然而欲究察其特征,又必需了解社会之本质,生活之方式,思想之传统,舍六艺何由得哉?当今谈西洋教育者,尝倡自由艺之学,以为科学之补偏救弊。然则,谈民族文化者,若弃六艺而空思冥索,不啻适燕而南辙也。六艺之蕴义与价值,既深厚如此,用敢不揣浅陋,探求先哲遗言,编为专书,以就教于邦人君子。若夫庄生讥大儒以伐冢,老聃斥六经为陈述,远古文献之搜辑,岂徒求诗礼玩朽骨之学而已耶!是为序。
民国四十四年双十节刘伯骥书于美国旧金山国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