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退订
首页    |    语文类    |    语文类

毛詩訓詁新詮

H2029
 
 
产品说明
图书资料:
  • 作  者:陈应棠 着
  • 出版日期:2017年9月再版
  • 版本备注:据1969年10月初版复刻重制
  • 页  数:482页
  • ISBN:978-986-95252-5-1
  • 图书尺寸:G16K(A5)
内容简介:
本书以毛传郑笺为本,佐以段玉裁、王引之、马端临及王先谦、钱大昕、惠栋等人诗说,综得训诂条例共七十三条,而以字形、字声及字义三者系之,同时着重以名物之训例,凡三十余万言。

作者简介:
(无)

目次:
[第一篇 形训]
一、 字形为训
二、 同字为训
三、 二字互训
四、 倒文为训
五、 假借字为训
六、 今字训古字
七、 通字为训
八、 通字通训
九、 形类通训
[第二篇 声训]
一、 同声为训
二、 双声为训
三、 叠韵为训
四、 声转为训
五、 声近为训
六、 语根为训
七、 依声比训
八、 同声转训
九、 声近转训
十、 同声借训
十一、 声近借训
十二、 双声借训
十三、 叠韵借训
十四、 声转借训
十五、 声同通训
十六、 声近通训
十七、 声转通训
十八、 同语根通训
[第三篇 义训]
一、 古义为训
二、 通义为训
三、 同义为训
四、 今义训古意
五、 比义为训
六、 申义为训
七、 借义为训
八、 连义为训
九、 展转为训
十、 正反同训
十一、 义理为训
十二、 释词为训
十三、 重文训单文
十四、 单文训重文
十五、 他经为训
十六、 破字为训
十七、 比事为训
十八、 风俗为训
十九、 制度为训
二十、 状物为训
二十一、 随文为训
[第四篇 名训]
一、 兼名为训
二、 通释为训
三、 连释为训
四、 方言为训
五、 今名训古名
六、 通名训异名
七、 物之性质为训
八、 形状为训
九、 大小为训
十、 长短为训
十一、 方圆为训
十二、 高下为训
十三、 方向为训
十四、 雌雄为训
十五、 年龄为训
十六、 颜色为训
十七、 数字为训
十八、 物之用为训
十九、 物之德为训
二十、 称谓为训
二十一、 官职为训
二十二、 共名训别名
二十三、 别名训共名
二十四、 复名训单名
二十五、 单名训复名

序文:
自序
训诂之学,诠释前言,修明古训,实为治学之必要工具,其功用约有二端:「时有古今,犹地有东西南北,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帝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诂。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邻乡;有训诂则能使古今如旦暮,所谓通之也。训诂之功大矣哉!」此训诂可通古今之用也。钱大昕云:「有文字而后有训诂,有训诂而后有义理。训诂者义理之由出,非别有义理出乎训诂之外者也。诗烝民之篇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宣尼赞为知道之言。而其诗述仲山甫之德本于古训是式。古训者训诂也。训诂之不忘乃能全乎民秉之彝。训诂之于人大矣哉!」此训诂有功于人生之用也。中国文化历五千余年,其圣贤之遗言懿行,均保存于古籍之中,设非有训诂而为工具,则对古人之书,势必望文生义,甚或茫然不得其解,而其中义理自必不得其传,影响之大为何如也! (中略)
至本着内容既偏重训诂体系,故对于诗中传训,不及尽稽其得失,一以条理体系为依归。如秦风终南,「有纪有堂」,传:「纪基也。」依诗义应从王引之考证之「纪为杞」,「堂为棠」为确当,但取基纪同声之训,故不为辩正也。 (后略)
民国五十七年八月鼍江陈应棠召培识于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