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退订
首页    |    语文类    |    语文类

唐詩千首

H2046
 
 
产品说明
图书资料:
  • 作  者:胡钝俞
  • 出版日期:2018年5月再版
  • 版本备注:据1984年1月初版复刻重制
  • 页  数:294页
  • ISBN:978-957-8595-40-8
  • 图书尺寸:G16K(A5)
内容简介:
诗为中国最早的平民文学,历经唐宋盛世的发展,更成为中国文学主流。本书为胡先生有鉴于清乾隆蘅塘退士所编「唐诗三百首」遗珠甚多,遂由清康熙年间所编五万首「全唐诗」中逐人逐诗加以精选一百五十四位诗人、九百三四首唐诗,并加以评论,定名为《唐诗千首》,是为唐诗之精华,为深入研究唐诗者必备参考书目之一。

作者简介:
胡钝俞,1901年生(清光绪二十七年),江西省永新县人。国立中央大学毕业,后入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研究。回国任国立中山大学教授、国立四川大学教授兼主任。曾任新声杂志发行人、夏声杂志发行人、中国诗季刊杂志发行人。著作有:《论马克斯主义》、《矛盾与平衡》、《在发展中的台湾经济》、《宁远诗集》、《诗经绎评》、《唐诗千首》。

目次:
卷一(人二十名,诗卅五首)
宣宗 黄檗 一首
江妃 一首
王绩 三首
张九龄 三首
宋之问 三首
王勃 一首
刘希夷 一首
陈子昂 四首
沉佺期 三首
李元纮 一首
 (后略)
卷二(人一名,诗五三首)
王维 五三首
卷三(人十六名,诗八九首)
邱为 四首
崔颢 七首
祖咏 四首
李颀 五首
王翰 二首
孟云卿 一首
王昌龄 九首
孟浩然 十八首
 (后略)
卷四(人一名,诗七二首)
李白 七二首
卷五(人四名,诗五八首)
韦应物 十七首
岑参 十二首
张谓 八首
高适 廿一首
卷六(人一名,诗九四首)
杜甫 八四首
卷七(人廿七名,诗七四首)
钱起 四首
戴叔伦 四首
元结 一首
卢纶 六首
张继 一首
李益 四首
韩翃 二首
李端 二首
郎士元 二首
司空曙 三首
 (后略)
卷八(人十一名,诗七十首)
柳宗元 十一首
张籍 八首
刘禹锡 十七首
卢同 一首
张仲素 五首
李贺 四首
崔护 一首
刘叉 三首
吕温 一首
元稹 十四首
孟郊 五首
卷九 (人一名,诗八一首)
白居易 八一首
卷十(人二十名,诗一○六首)
牛僧孺 一首
李德裕 六首
王播 二首
熊孺登 二首
长孙佐辅 一首
李涉 五首
张碧 三首
柳公权 一首
孙叔向 一首
李绅 二首
 (后略)
卷十一(人二三名,诗一○三首)
聂夷中 二首
刘威 一首
张乔 六首
李群玉 三首
方干 三首
罗隐 八首
李频 二首
王驾 四首
司空图 六首
崔涂 十一首
 (后略)
卷十二(人三二名,诗一○九首)
韦庄 十三首
曹松 二首
唐求 二首
胡令能 二首
寒山 三七首
陈陶 二首
李中 五首
徐铉 三首
韩垂 一首
皎然 三首
 (后略)

序文:
自序
前清同光以来,诗风追踪江西诗派,善者深曲瘦劲,不善者枯淡生涩而失诗之蕴藉空灵,遂使诗与人群、诗与社会构成巨深鸿沟而无法欣赏。清末废科举、兴学校,诗作已非士人进身之阶。欧风东渐,学生忙于科学,对中国文史已无力兼顾,遑论诗作。诗道之不存也久矣!
文学为民族文化之主流,而诗又为文学之骨干。诗可以美化人生,净化社会。中国文字之构造与声韵,为作诗最优越之条件,世界其他语文,无法企及。中国诗之重要既如此,而其存亡断续之危机又如彼,有识之士应竭智尽力以图挽救!
从诗经到民国,诗之历史垂数千年,其中以唐、宋为盛。而唐尤过于宋。清康熙间所编全唐诗,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具见其浩繁也。惟因无诗不录,无韵不存,菁芜并蓄,不仅僧道妇女俱全,神仙鬼怪亦居然入选,使读者无从着手,甚至望而生厌。乾隆时蘅塘退士,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余首,名曰唐诗三百首,流传至今,无远弗届。但其中亦有百首,可以不选,而遗珠之多,则擢发难数。
沈德潜唐诗别裁,得诗一千九百二十八首,其取舍得失,亦有问题,不敢苟同。兹就全唐诗逐人逐诗予以选择,而加以评论,得诗九百三十四首,凡一百五十四人,名曰唐诗千首,诗数不及唐诗百分之二,不及唐诗别裁二分之一,比唐诗三百首增加二倍。作者传记,比全唐诗更为简略。从民国六十三年四月至六十四年六月完稿,固无意与唐诗三百首及唐诗别裁争一日之短长,而对选诗之主张与前提,或与蘅塘退士、沈德潜不尽相同,揭述于后:
(一)诗有三要素,一为境界;二为格调;三为神韵;三者得一,可以入选。
(二)诗须具有诗情、诗味、诗韵,得一入选。
(三)社会诗、讽谕诗、感情诗而文足以济用者入选。
(四)敦厚温柔、发情止义者入选。
(五)明朗如画、俗不伤雅者入选。
(六)违反或迷失时代性者不选。
(七)应酬性、歌颂性、教条性者不选。
(八)咏小物小事者不选。
(九)构想庸俗、文字鄙俚者不选。
(十)典实僻奥、文理欠明者不选。
全唐诗录存近五万首,而本书只选九百余首,何其舍之多而取之少?除上述十大原则外,唐诗之恶劣屋粗烂者亦复不少,大诗家如杜甫、白居易等即多劣品,其余作家,拥诗数卷,竟无一首可选。自唐至清,俱系专制及科举时代,对诗人名贤,只好依据传统,恭维敷谀,若加指责,非目为大逆,即指为狂妄。民国建元以后,虽无此顾忌,但精于诗而深加研究者为数太少,故积非成是,称拙为工。现为工业时代,寸阴寸金,即研究中诗者,亦不愿浪费时间、精力于菁芜尽备之全唐诗,其他学人更无论矣,则最盛最美之唐诗,或迟或早将为黄炎子孙所迷失。为摒繁就约、取精弃滓,在精力、时间之条件下人人可读,此唐诗千首之选评所由作也。
孔子定诗三百篇,既未删(删即选也)亦未评,现存唐诗选集,亦置评极少,诗之选评,必具有几个最优越之条件方能从事。即对诗之结构、法则、得失、利弊,有澈底之了解;要有平正无偏之襟怀;就小知大,见微知著之识力;勇敢果决之判断;及信守不渝之责任心;且必超出古今诗派窠臼。粗浅如余,诚不足负此重任。但事既重要,而又无人承担,只好冒昧尝试。疏漏错误,在所难免。
余每喜鼓励人们写作,写作必刺激求知欲望与读书兴趣,日新月异,不致固步自封。写作毋惧错误疏漏,名著杰作亦难求全。有错误始能改正,有疏漏始能充实,若不写作,人固不知,己亦莫辨。在此动乱时代,有著作而不发表问世,不待身后即荡佚无存。余不仅鼓励写作,并鼓励著作出版,知我罪我不敢计也。因此,故对全唐诗之选评,以最大勇气从事写作,并以最大勇气出版问世,尚祈海内外贤达有以教之。
本书完稿后,经六阅月之校对、增删、整理,与在夏声杂志分期发表者,大有不同,最后以此书为准。又蒙姚宗、高越天、陈鼎环诸先生作序,张国训先生精心校阅,并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