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退订
首页    |    语文类    |    语文类

論李杜詩

H2049
 
 
产品说明
图书资料:
  • 作  者:周绍贤
  • 出版日期:2018年7月再版
  • 版本备注:据1975年9月初版复刻重制
  • 页  数:150页
  • ISBN:978-957-8595-49-1
  • 图书尺寸:G16K(A5)
内容简介:
自古有云「文宗韩柳,诗学李杜」。中唐以来,以韩愈为首的古文复兴运动大作,尔后又得北宋文人继起。因此,盛唐时期近于古风的李杜诗,以其不拘泥格律,且每于诗中言志的风格,甚得古文家推崇而发扬至今。作者先论唐诗之发展背景,接着略叙李、杜生平要事,再引诸史册经典内容加以比较品评,为研究李杜诗及唐诗者不可缺少的重要参考书目。

作者简介:
周绍贤(1908-1993年),童年师从晚清进士杨玉相,读五经,习诗文。 1933年,就读于梁漱溟创办的乡村建设学院。 1949年秋赴台湾,曾任东吴大学、师范大学、政治大学教授,兼任辅仁大学哲学研究所教授。着有《魏晋清谈述论》、《道家与神仙》、《老子要义》、《庄子要义》、《孔孟要义》、《荀子要义》、《佛教概论》、《中国文学述论》、《论李杜诗》、《汉代哲学》、《先秦兵家要旨》、《道教全真大师丘长春》、《文言与白话》、《应用文》、《松华轩诗稿》等。

目次:
自序
一、 唐诗之兴盛
二、 李白之生平
三、 杜甫之生平
四、 李杜合论
五、 诗仙与诗史
六、 李杜诗之比较
七、 结论

序文:
(自序)
唐朝为诗之黄金时代,就体裁而言:综合汉魏两晋六朝之诗歌格律,而加以发挥,创出韵律精密之近体诗。就内容言:举凡雄浑、飘逸、沉郁、自然、典雅、绮丽、幽邃、清奇、纤巧、险怪,种种作风,各擅其胜;抒情、写景、叙事、、说理,各尽其致,佳作妙品,璀璨悦目,真乃叹为观止矣!就其作品之丰富,可想见当时诗人之多,《全唐诗》共著录二千三百余家,其中声誉洋溢,彪炳千秋,传至于今,几乎尽人皆知,闻名起敬者,则为李太白与杜少陵。
李杜以前,初唐诗人,如王、杨、卢、骆之丰俊雅丽,陈子昂、张九龄之雄健浑厚,上官仪之绮错婉媚,沉佺期之韵语精切。盛唐与李白同时者,如王维孟浩然之清逸,王昌龄、高适之深远,常建、岑参之秀拔,李颀、储光羲之冲秀闲静。中唐如韦应物、钱起之隽迈,元稹、白居易之纯真,韩愈之险奥,柳宗元之幽闲,孟郊、贾岛之清刻。晚唐如温庭筠、李商隐之缛丽,许浑之清新,杜牧之高爽,司空图之旷达,皮日休之清越超拔。诸家作品,如珍馐百味,各有其美,而何以李杜之名,俨然笼罩三唐,照耀千古?
相如不逢杨意,则大人凌云之赋无由显名;马周不遇常何,则条陈时政之策埋没无闻;李杜之诗固美矣,然有唐三百中,杰出之诗人多矣,何以李杜成为后事诗坛之宗主?其原因可得而言也:文有古文骈文之别,诗有古体近体之之分,在文学方面互相媲美,个有其价值。燕许大手笔,雄骏之骈文,岂不若韩昌黎复古枝散文?惟自六朝以来,崇尚华词,文必排偶,唐初如陈子昂,虽曾提倡汉魏朴实之文,然而潮流所趋,积重难返,长此以往,古文不将被废乎?昌黎乃毅然起而树复古之帜,谓文以说理明道为主,不徒作辞采陶情之用;故洗练浮华,严讲文义,卓然自成一家。友人柳宗元,弟子李翱等助其声势,于是古文始渐复兴。
昌黎既为古文大师,而其所崇之诗人则为李杜,故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何以对李杜钦崇如此,盖诗至盛唐,律诗之格已成,音韵对偶,法度之严,与骈文同趋一辙。李杜以豪放宏通之才,不附时流之所尚,不受骈律之拘束,既善为古风之清雅,亦能精近体之格律,而太白自云「好古笑流俗」(〈东武吟〉),少陵亦好作古诗;李杜之诗与韩柳之文,作风相同,互相辉映,是以昌黎特尊李杜,每于诗中大加赞颂,梦寐不忘,尝云「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调张籍〉)。
古文既渐复兴,至宋时始大兴,欧阳修、苏舜钦等尊昌黎为师,昌黎尊崇李杜,于是李杜之诗,愈加辉煌,自此文宗韩柳诗学李杜,为文人之圭臬,当时王禹偁有诗云「谁怜所好还同我,韩柳文章李杜诗」。韩柳文章李杜诗不但领导两宋文学,直至近世,韩柳之门,仍为后学之要道;李杜之诗,仍然光芒万丈。
白居易云「诗之豪者,世称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与元九书〉);元稹云「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沉宋,尽得古今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旧唐书‧杜甫传〉),元白推崇李杜之诗如此,然而其论李杜优劣,谓李不如杜,因李不好作律诗,杜则好作律诗,是站于近体诗之立场而言也。如只就近体诗而言,则严讲格律者当推沉佺期、宋之问;李杜在世已有盛名,故元白之论,对李杜之地位未能再加提高。韩昌黎提倡古文,尊崇李杜,宋朝文学家继昌黎之志,以李杜为正宗,二公始升于诗坛最高之宝座,其实亦当之而无愧也!
余生平好读李杜诗,暇时辄展卷吟诵,庄公云「诗以道志」,读二公之诗,想见其为人,在景仰崇慕之下,爰就管见所及,区区之心得,而作此论。
六十四年九月 海阳 周绍贤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