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退订
首页    |    史地类    |    史地类

張之洞評傳

 
 
产品说明
图书资料:
  • 作  者:张秉铎 着
  • 出版日期:2018年3月再版
  • 版本备注:据1972年7月初版复刻重制
  • 页  数:314页
  • ISBN:978-957-8595-21-7
  • 图书尺寸:G16K(A5)
内容简介:
    本书详述晚清名臣、学者张之洞生平,全书共分家世、学术思想、为官兴革、治绩、建树、贡献、教育理想与实行、诗文篇、晚年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九章。所著「劝学篇」中提倡中体西用之说,尤为著名。先生一生以国家兴亡为己任,清风亮节,是以作者著述本书公诸世人

作者简介:
张秉铎先生,台湾学者,史学家。

目次:
 自叙
第一章 家世及出任疆圻前之言论
第一节 家世及青年时期学业上之成就
第二节 对穆宗立嗣继统之疏奏
第三节 中俄伊黎界约之贡献
第四节 结论
第二章 张之洞之学术思想
第一节 之洞学术之统绪与渊源
第二节 之洞中体西用学说之内涵
第三章 山西巡抚任内之兴革
第一节 整饬治理政策之厘定
第二节 晋政之主要兴革
第三节 次要兴革事项
第四节 结论
第四章 两广总督任内之治绩
第一节 中法越南之战之远因经过及其结果
第二节 两广总督任内之建树
第三节 有关涉外事件之处理
第四节 结论
第五章 湖广总督任内之建树
第一节 移督湖广之始末
第二节 之洞于鄂省之兴作
第三节 拳匪之乱与东南互保
第四节 结论
第六章 权摄两江之贡献
第一节 中日战前于江南防务之布置及对和议之谏阻
第二节 之洞阻止割让台湾之奋鬪
第三节 甲午中日战后之军事革新
第四节 实业之积极振兴与社会福利之谋求
第五节 结论
第七章 之洞对教育之理想与实际
第一节 督学蜀鄂时期之功绩
第二节 人材之培育与荐举
第三节 科举制度之废止与新制教育之建立
第四节 结论
第八章 张之洞之诗文
第一节 之洞之诗
第二节 之洞之文
第九章 张之洞晚念及其对后世之影响
第一节 入参军机处时之清廷政情
第二节 调和满汉之争
第三节 之洞于立宪之赞翊
第四节 谏阻诛袁尽瘁国事
第五节 之洞对后世之影响

序文:
自序
余幼尝聆父祖辈泛论南皮道德文章,流风轶事。或击节赞叹,或相与唏嘘,咸谓晚清名臣,以事功学术言,之洞当推第一。家君子于课徒之余,慨然有为南皮立传意。盖恶年普之若类书,全集之体系琐碎也。余生遭乱世,辗转播迁,流离颠沛,屡仆屡起者再。而其志益坚,其识益广,不为小挫而丧阻,不因偶得而稍欢。乃发奋读书,节操自砺,远法往圣,近师诸贤,兼习中外,取其精要,以为经世致用之资,盖欲以天下兴亡自任也。洎入文化学院,从晓峰、渔叔、仲华、景伊诸师游,质疑问难,博文约礼,其识趣更深且厚矣。时如白驹过隙,自忖睽违庭训,忽忽几二十岁,而堂前桩萱洪恩,未尝一日或报,因以不惴愚陋,踵事家君子未竟之志,以志其孺慕之思。然为传难,为评传尤难。盖欲求广博,事事周详,定遭书笥獭祭之讥;欲求简略,忽其枝叶,当有河汉孤陋之虞,且余才、识、德三者不一与,志大才疏,好高而已也。虽然,博雅君子,必有曲谅之者。
之洞生当满清末造,处忧患之秋,身任天下之重。内赞大计,外镇兼圻,厥功之伟,人皆知之。至若筹谋之深远,措置之艰难,非读其书,莫由窥其底蕴。然其文集篇帙浩繁,都二百二十八卷,非常人所能为。芟繁去无,存其菁荩,使天下之人,皆识其谋国之忠,为生民谋命之迹,此余之初意也。历来史家论列之洞,多存偏颇之见,以一斑为全豹,余每以为不然,乃欲将其事功,公诸国人,以为持平之论,此余之次一意也。之洞劝学篇之作,倡中体西用之说,破抱残守缺者之迷津,警务全盘西化者之盲昧,尝谓中国欲求富强,非讲西学不足当其任,然西学之要必以中学为根本,否则,强盘西化者之盲昧,尝谓中国欲求富强,非讲西学不足当其任,然西学之要必以中学为根本,否则,强者为祸首,弱者为人奴矣!盖皮之不存,毛之无所附也。其旨博大精深,发人猛省,可质诸鬼神,百世以俟圣人也。而论者以斯为梗阻进步之因,交相攻击,视如寇仇,直至固有倾颓,藩篱尽覆而后快。是何心哉!是何心哉!流风所及,邪说横行,乱臣贼子作矣!及今神州陆沉,红祸滔天,先圣往哲之大经大法,荡然扫地,无复留余,之洞之言验矣!此余著书之又一意也。至是书之次第,首论之洞家世;次论其学术之统绪,学术之渊源,及体用学说之内涵,以破国人之迷妄;次论其功业,示为国筹谋之苦,奋鬪之状,欲吾人有所景仰而效法也;次论其教育之兴革,作育荐举人才之贡献,虽百遭阻挠,终去八股科举之制,为国家开不朽之基;终论其诗文,及其对后世之影响,除旧创新,为武汉革命奠始基,虽非之洞初意,然冥冥中似有应之者也。
之洞幼负盛名,制行遵宋儒,而经史考订则一守汉儒家法,淹通群籍,尤慕杜君卿、马贵兴、顾亭林之为人,每以天下为己任,思以所学,见诸行事。为官数十年,家不增一屋,地不多一亩,其清风亮节,廉洁正直,征诸往圣先贤,未遑多让也。是篇之撰,历时几近一载,与拙荆武进吴氏,处斗室之中,为余校理草稿,同受暑蒸寒侵之苦,虽征引不博,识见不广,而势必有据,不蹈空言,勤苦之状,亦可知也。然挂一漏万,疏妄之处,在所难免,惟意在表彰先贤,以为吾辈取法,其志诚不足嘉,其情殆可悯也。
张秉铎 序于民国五十七年五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