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退訂
首頁    |    哲學類    |    哲學類

易學應用之研究:第一輯

B0024-1
 
 
產品說明
圖書資料:
  • 作  者:陳立夫  主編、周鼎珩  協編
  • 出版日期:2015年7月六版
  • 版本備註:據1992年11月五版復刻重製
  • 頁  數: 600頁
  • ISBN:9789574301355
  • 圖書尺寸:A5
內容簡介:
本書由陳立夫先生選編,集多位海內外精擅「易學」諸君、大師,各就其獨到之處,研究專論出版一輯。立夫先生自美返國後,即致力於復興中華文化,他認為中華文化始於《易》,欲謀文化復興,必先昌明《易》學。本書以實用觀點,分門別類加以探討,藉使「易學」由實用之價值昌明於世,所以定名為「易學應用之研究」。

作者簡介:
陳立夫先生(1900-2001年),浙江省吳興人,是二十世紀中國重要人物之一,中國國民黨政治家,曾歷任蔣介石機要秘書、國民黨秘書長、教育部長、立法院副院長等各項要職。尤以留美背景的教育部長,在戰亂期間對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卓著的貢獻。國民政府遷台後移居美國,潛心研究中華文化,推動中醫藥的發展和國際認可。1969年,陳立夫回台定居,繼續推廣中華文化,晚年竭力推動海峽兩岸的交流。著有《人理學》、《易學應用之研究》、《孟子之政治思想》。

目次:
編例
陳序
第一篇 易學導言/陳立夫
壹、 易之起源及其流派
貳、 易所探討者為何
參、 易為中國學術思想之根本

第二篇 易與天文/鄭衍通
壹、 概說
貳、 八卦與星次及時位之關係
參、 易經中所見之星象
肆、 日出、日暈、日蝕
伍、 結語

第三篇 易與數理/黎凱旋
壹、 緒論
貳、 太極的數理
參、 八卦的數理

第四篇 易與兵略/安矜羣
壹、 兵之本
貳、 兵之體
參、 兵之用

第五篇 易與音律/孫毓芹
壹、 概論
貳、 音律之原理與法則
參、 音律與大易之自然關係
肆、 結論

第六篇 易與醫道(一)/黃亮
壹、 前言
貳、 醫學之整體性
參、 陰陽與醫學
肆、 物理性醫學
伍、 神經活動與疾病(一)
陸、 神經活動與疾病(二)
柒、 物理性活動與身體之轉變
捌、 物理性醫學之用藥

第七篇 易與醫道(二)/余梅隱
壹、 前言
貳、 易經的最高理念及其法則
參、 易經與中國醫學的理論體系
肆、 易經中陰陽學說的簡介
伍、 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上的運用
陸、 五行學說的簡介
柒、 陰陽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上的運用
捌、 何謂五運六氣
玖、 結論

第八篇 易與筮法/周鼎珩
壹、 弁言
貳、 筮法最基本的根據
參、 怎樣的揲蓍和占斷
肆、 焦氏易林
伍、 京氏八宮
陸、 火珠林

 

enlightened自序:
陳序
  「牛頓力學已被量子力學來代替,在量子力學中有條很基本、很重要的定律叫做『測不準定律』。這條定律說,我們永遠不能測準一切,任何物件假如我們能完全測定它在任何一時間的位置,那在同一時間,它的動量就無法能固定,對普通一般物件而論,動量不固定,就是速度不固定,既然速度不能固定,那也就無法完全預定這物件將來的路線了。從哲學上講,〈測不準定律〉和中國老子所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頗有符合之處,所以近代物理學有些看法,和中國太極和陰陽二元的學說有相似的地方,因此量子學的創造人,丹麥大物理家寶雅教授,在他被封為爵士的時候,選了中國的太極圖案,作為他的徽章,象證著中西文化的融合」,以上是吾國諾貝爾獎金得獎者大物理學家李政道博士於六十一年十月二十二日在香港中文大學接受榮譽博士學位典禮儀式中致詞的一段文字。
  從這段文字裡我們可以知道:一、世界上兩位得諾貝爾獎金的大物理學家都重視吾國的易學;二、其所以測不準的原因,為的是宇宙間萬有,時時刻刻都在動變,這正是證明《易經》所闡明宇宙的本質是變易,是絲毫無錯,寶雅教授只證明了因變而測不準,而吾國祖先則在測不準之外,更進一步求出變易的法則;三、隨雕教授選定了太極圖案作為他被封為爵士的紀念徽章,顯示他對於易學的嚮往與對中國文化的崇敬,彼和李政道博士如能再作進一步的研究,或可對自然法則的鉅著《易》,有更偉大的發現。
  《易經》是吾國極古老的書之一,班固說:「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三古。」可以見之,漢書藝文誌六藝略:「六藝之文──樂以和神、仁之表也,詩以正言、義之用也,禮以明體,明老著見,故無訓也,書以廣聽、知之術也,春秋以斷事、信之符也。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而易為之原」故在六經中它佔了首位,它揭發宇宙問生存原理的奧秘,歸納到陰(物質)陽(精神)時(時間) 位(空間)四大要素而以象、理、數,釋明之,以其所包括範圍從自然法則到人文法則,蓋如此之廣大,易經自只能以數字符號代表之。正如自然科學之基礎為數、理、化,及其最高深處,亦不過微積分方程式以數字公式表達而已,非淺學之人所能了解的。因之有人稱它為萬有的寶筏,亦有人說它為一無用處,我們固不必參加任何一方面,作無謂的筆戰,應該從它對於吾國文化之影響,及其實際應用各方面,作一番徹底研討,才能找到正確答案。
  有關《易》學的書籍,不下數千種。在中國如果不講學問則已,一講學問,則非此書不可,所以歷代大學問家,多數對《易》學有專著。數學原為六藝之一,極受重視,惟自宋代以後,數學大家不復配祀孔廟,科舉亦不考試數學,數學從此式微,自此以後,吾國在自然科學方面之落後,此乃大原因之一,《易學》以數學為基礎,以配合說明象與理者,遂不易為學者所盡明,多數僅能在數字符號中兜圈子,遂愈講愈糊塗,正如最高深之電學,盡為微積分及其方程式,如非愛迪生之發明電燈、電報、電話等,與人類日常生活發生密切之關係,電學決不能為世人如此之重視,而進步到今日之電視廣播及電腦計算機,使人類能登陸月球,窺測星球,以揭發宇宙之奧秘,有如此其速者,《易》以數、理、象窺測宇宙之謎,與自然科學以數、理、化窺測物質之謎,兩者相差僅為一字(象與化)。前者著重在「致廣大」故先從天文、氣象、天干、地支、曆數、醫藥等方面發展,從而以人道配合天道,自成一完整之體系,發明了「中和」、「中正」與「中庸」等大道理,造成今日偉大的精神文明與人文科學。後者著重在〈盡精微〉,故先從物理、化學、生理、動植物、礦物等方面發展,亦自成一完整之體系,造成今日輝煌之物質文明與自然科學,苟中西兩方能愛其所同,敬其所異,互尊其對方之成就,相互學習,並作更進一步之探討,則天理、地理、人理、物理,無所不曉,其有裨益於人類生存進化之前途,實淺鮮哉。
  此書之作,期能對中華文化之復興,有所貢獻,故首先從《易》之應用於天文、數理、兵略、音律、醫道、筮法等八方面入手,成為第一輯,其文除立夫本人外,均為國內外研究易學之宿儒碩彥之手筆,其他各篇,將於輯成後,陸續出版,敬請國內外學老多多指教。此事之成,立夫僅任搜集編訂之作,周鼎珩兄出力最多,特此誌謝。
吳興陳立夫於天母弘毅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