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退訂
首頁    |    哲學類    |    哲學類

莊子要義

 
 
產品說明
►訂購《莊子要義電子書

圖書資料:
  • 作  者:周紹賢  著
  • 出版日期:2015年7月再版
  • 版本備註:據1983年8月初版復刻重製
  • 頁  數: 102頁
  • ISBN:9789574325511
  • 圖書尺寸:A5
內容簡介:
本書就莊子之宇宙觀、空觀、生死觀、政治思想、道德境界等加以析論,闡述道家之人格,並錄有「莊子考證」。書末附錄「擬莊」七篇,是為作者精研莊學之大成。

作者簡介:
周紹賢教授(1908-1993),童年師從晚清進士楊玉相,讀五經,習詩文。1933年,就讀於梁漱溟創辦的鄉村建設學院。1949年秋赴臺灣,曾任東吳大學、師範大學、政治大學教授,兼任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
著有《魏晉清談述論》、《道家與神仙》、《老子要義》、《莊子要義》、《孔孟要義》、《荀子要義》、《佛教概論》、《中國文學述論》、《論李杜詩》、《漢代哲學》、《先秦兵家要旨》、《道教全真大師丘長春》、《文言與白話》、《應用文》、《松華軒詩稿》等。

目次:
自序
莊子考證
莊子要義
第一章 宇宙觀
第二章 空觀
第三章 生死關
第四章 政治思想
第五章 道德境界
第六章 自然
第七章 性命
第八章 養生
第九章 內聖外王
第十章 道家之人格
第十一章 結論
附:擬莊

自序:
  以經世致用知學以自期者,閱莊子之書,必曰此玄虛之談,無關治平之旨也。此往昔躁進之士,拘執之儒,以多為然。而況時逢叔世,迷心物欲者,高談其實利之論,當更以莊子為不屑道矣。物欲思想,汨沒理性,惡由是興,而亂由是起。禽獸猶有合群之德,同類不相食,物欲思想熾盛,則弱肉強食,無所忌憚,莊子所謂「子有殺父,臣有弒君,正晝為盜,日中穴阫。千世之後,其必有人與人相食者也」(庚桑楚篇)。似此,人而不如禽獸之恐怖社會,其即實現於物欲思想盛行之時也。然而人類終為萬物之靈,決不願沉溺於禽獸不如之野蠻生活中,其理性不能為物欲所毀銷,終必起而消除此病也。
  眾人爭名奪利,為物欲作祟,邦君弄政權,爭霸主,亦係物欲作祟,大學云「一人貪戾一國作亂」,一人即邦君,上行下效,自春秋以至戰國,列國互相侵伐,孔孟以王道仁義遊說諸侯,欲其戢私慾而息戰禍,皆失敗而歸。莊子當此亂世,見世人迷於物欲,「亂世沉濁,不可以莊語」,乃「以深為根」,以道為本,以戹言、重言、寓言、無端崖之辭(天下篇),著而為書,窮天人之際,具微妙之義,教人養心繕性,翛然達至樂之境,讀者倘能有稍解旨趣,個人可免欲火燒身之苦,眾人可減欲火「焚和」之災(物外篇),此清儒魏源所以謂:道家之書「救世書也」(《老子本義》、《論老子》)。〈禮運〉云「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儒家以人欲與生俱來,無法禁絕,而「人欲」又有其自然發達之本能,亦不必加以啟導,但如任其放恣,必演成慘烈之人禍,故儒家注重啟發理性,一面克己自約,以節制人欲;一面使人相互之間,以禮讓情感消除私慾之衝突;如此而開人群文明之風。莊子見世間之變亂,人生之苦惱,皆因物慾引發而起,人為萬物之靈,反而為外物所奴役,「以物易性」(駢拇篇),此誠愚妄之事。人類非振奮自覺,不能超出欲海。振奮自覺,神智清明,始能不役於物。「物物而不物於物」(山木篇),始能適真性以遂自然之樂。莊子以人不可違自然,故其擯斥利慾,亦非禁慾主義;蓋天地畜養萬物,各賦以生存之道,而各有其定分,「鷦鷯巢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逍遙遊篇)。物質所需,足以養生足矣,若縱欲妄取,則侵及他人,「利害相摩」、「以利累形」、「見利輕忘其身」,所謂「危身棄生以殉物」(讓王篇),豈不違背自然而毀壞人生之道?
  俗人沉於慾壑,其生活趣味,亦只限在「飲食男女」之中而已,宇宙曠達之境,高尚至樂之趣,豈俗見、俗腸所能領悟?「嗜欲深者,天機淺」(大宗師篇)。唯能恬淡寡欲,超然物外,始能「乘物以遊心」(人間世篇),「彷彿乎塵俗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樂」(大宗師篇),所謂「上闚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田子方篇),莊子即此等境界之人也。其思想在出世入世之間,無往而不自得,其釣魚濮水,獨善其身之生涯,為眾人所易識,而其粃糠塵世,解脫物累,「上與造物者遊,下與外生死無始終者為友」(天下篇),此種超世精神,則非眾人所能想像,甚且被斥為荒誕,鷃雀不知鴻鵠之志,難怪其然。即世間恒見之事,亦非盡人所能知,義勇之士,見危受命,懦夫不明其意恉:貧苦之人,拾金不昧,偷兒難解其心理;而況莊子之博大思想,「芴漠無形,變化無常,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天下篇),俗流不能識其度量,庸夫詎能加以銓衡?莊子亦自知其道難遇知音之人,故曰「萬世之後,而一遇大聖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齊物論篇),故不明莊子而妄加譏娸者多矣,所謂「下士聞道,大笑之」(《老子》),又何足怪?
  憨山云「閒嘗私謂,中國去聖人,即上下千古負超世之見者,去老唯莊一人而已。載道之言,廣大自在,除佛經,即諸子百氏究天人之學者,唯莊一書而已。藉令中國無此人,萬世之下不知有真人;中國無此書,萬世之下不知有妙論」(《觀老莊影響論》)。莊子潔己修身之入世態度,與諸賢無異,其異光特彩即在其超世思想,其不易為人所識而遭非議者,亦即在其超世思想。非由道德人生不能入於超世思想,反對超世思想而非薄超世思想者,猶之不食某種食物而詛咒某種食物也。老莊而後,儒道兩家互相牴牾,儒家後學往往貶抑老莊,然而超世思想為人生必有之一義,故雖貶抑,亦不能損其價值,清儒將莊子之學比為藥材中之堇(又名烏頭),言其有毒,只可作治病之用也,此雖貶抑莊子,而恰好說出其一部份價值;烏頭故無米栗之功用,然遇某種疾病,非烏頭莫治,則烏頭之功用又非米栗可取代。有超世思想始能視富貴如浮雲,天下大亂,君子治道消,雖熱心救世之聖人亦只得藉超世思想以寄其心志。顏子陋巷安貧,孔子稱其賢,如只能安貧便可謂賢,則賢者亦不過如常人之安分守法而已,有何可貴?然而孔子稱其賢者,蓋以其含醇守樸,樂道忘俗,有超世之度也。莊子屢藉重孔子之言以明道,史遷《莊子列傳》謂莊子詆訾孔子,其實莊子並非詆訾孔子,乃詆訾學孔子之迹者也。莊子亦履贊顏子,〈大宗師〉篇載:顏子講物我兩忘,「同於大道」之境界,孔子大為贊歎;《論語》載顏子之貧苦生活,「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亦即物我兩忘之超世境界;泰然抱達觀於無為之場,怡然齊貴賤於不爭之地,此孔子所以稱其賢也。孔子固為講人生實際哲學之聖人,然而大道包羅萬有,甘酸辛苦,諸味不同,期於各適其口;藥無偏勝,對症為功,在乎人之善用;故孔子聞老子之玄言,只歎其猶龍,而不加評議;假如孔子遇莊子其人,當亦必曰:各行其志,道並行而不相悖也。
  《漢志》載莊子之書共五十二篇。今所存者,分內篇、外篇、雜篇,共三十三篇。考據家謂內七篇為莊子所撰,餘皆莊子後學所述,此不必深究也。王夫之謂外篇蓋為莊子之學者引申莊子之義。陸長庚謂雜篇乃莊子平生緒言,掇述於內外篇之後者。是則外篇、雜篇,亦總為莊子一家之言,猶之論語亦為孔門後學所記,然其為孔子學說無疑。論其義理,言歸一宗,不必計其文出誰手也。余素喜讀《莊子》,初則愛其文章如長風鼓浪,波瀾壯闊,詞旨淵懿,神味雋永。久之對其義理略有所悟,乃錄為一冊,名曰《莊子要義》,蓋就自心所得者,錄其綱要而言,管見所及,縱為古人之糟粕,猶不能得其萬一,豈敢以此譾浮之言,為真實之要義?雖愚者千慮,必有一得;而微言妙義,只可意會,不可言詮,尤非文字所能道也。噫!漆園往矣,倘世人稍解其書,雖未能深入大道之鄉,如真人之超脫自在;亦不至慾火自焚,燃及他人,演成互相毀滅之浩劫矣。
周紹賢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