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退訂
首頁    |    社會科學類    |    社會科學類

西洋教育史

F1014
 
 
產品說明
圖書資料:
  • 作  者:劉伯驥 著
  • 出版日期:2016年7月台八版
  • 版本備註:據1983年12月台七版復刻重製
  • 頁  數:416頁
  • ISBN:9789869406826
  • 圖書尺寸:A5
內容簡介:
    本書為西方二千餘年學術思想與文教體制總覽,其遠溯東方文化(猶太、埃及),經過希臘文化的再造、羅馬的傳播與基督教的陶冶而成。篇章錄有猶太教育、希臘教育、羅馬教育、基督教教育、中世紀教育、文藝復興時期教育、宗教改革時期教育、唯實主義教育、理性主義教育、自然主義教育等等。作者師承美國教育家克伯利博士(E. P. Cubberley)及阿麥克(J. C. Almarck)學說,博覽近代教育家西洋教育史著作,兼採諸家之長,本書體系完整、取材精審,不僅重視教育理想之敘述,並佐以實例;也同時注重教育本身之演變,對於教育家之學說與其所影響於教育之發展亦詳述之。

作者簡介:
劉伯驥﹐清光緒三十四年生(西元1908年)﹐廣東臺山人。1937年畢業於國立中山大學教育學系﹐曾任廣州市立第一中學教務主任﹐《廣州日報》主筆。抗日戰爭期間赴美國留學﹐獲美國史丹福大學教育學碩士學位﹐專攻歷史﹐選爲美國教育學榮譽生會會員﹐獲紐約中美聯誼會文學獎。
劉先生學識宏富﹐傾心文史﹑埋首著作﹐主要作品有《廣東書院制度》﹑《春秋會盟政治》﹑《中西文化交通小史》﹑《唐代政教史》﹑《宋代政教史》﹑《六藝通論》﹑《西洋自由七藝綱要》﹑《西洋教育史》等。

目次:
楊序
自序
第一章    導言
第二章    猶太教育
 第一節    猶太歷史與宗教的來源
 第二節    宗教觀念與家庭生活
 第三節    教育的組織
 第四節    教育的內容和方法
 第五節    猶太教育的結果
第三章    早期希臘教育
 第一節    希臘民族的起源
 第二節    斯巴達教育
 第三節    雅典教育
 第四節    哲學家的學校
第四章    後期希臘教育
 第一節    哲人的新教育
 第二節    蘇格拉底的學說
 第三節    柏拉圖的學生
 第四節    亞里斯多德的學說
 第五節    大學的興起
第五章    羅馬教育
 第一節    羅馬歷史與政治的背景
 第二節    羅馬民性與生活的本色
 第三節    早期羅馬教育
 第四節    希臘化的羅馬教育
 第五節    羅馬教育的衰落
 第六節    羅馬的教育作家
第六章    早期基督教教育
 第一節    基督教的起源
 第二節    基督教的新力量與新教育
 第三節    基督教的學校
 第四節    教會的教士
第七章    中世紀教育(一)
 第一節    修院的教育
 第二節    沙里曼的文教復興
 第三節    騎士教育
第八章    中世紀教育(二)
 第四節 阿拉伯教育
 第五節 經院哲學的教育影響
 第六節 中世紀大學
 第七節 同業公會學校
第九章    文藝復興(一)
 第一節    文藝復興的肇端
 第二節    人文主義教育的本質
 第三節    義大利的文藝復興
第十章    文藝復興(二)
 第四節 北歐的文藝復興
 第五節 法蘭西的新學問
 第六節 條頓族文藝復興的特性
 第七節 英格蘭的文藝復興
 第八節 人文主義對教育的貢獻
第十一章    宗教改革
 第一節    新教徒的反叛
 第二節    宗教改革與文藝復興
 第三節    宗教改革運動的先驅─路德
 第四節    宗教改革的實現─喀爾文
 第五節    英格蘭的宗教改革
 第六節    新教學校的形式主義
第十二章    反宗教改革
第一節    特稜特大公會議
第二節    耶穌會的組織
第三節    耶穌會的學制
第四節    詹森學派
第五節    基督教學校兄弟會
第六節    女子教育
第七節    教育興趣的衰退
第十三章    唯實主義的教育
第一節    教育上唯實主義的意義
第二節    人文的唯實主義
第三節    社會的唯實主義
第四節    感覺的唯實主義
第十四章    理性主義的教育
第一節    第十八世紀初期的特性
第二節    陸克的理性運動
第三節    啟蒙運動
第十五章    自然主義的教育
第一節    盧騷的傳略
第二節    盧騷的哲學
第三節    愛彌兒的教育
第四節    巴斯道與汎愛學校
第十六章    心理學傾向的教育
第一節    心理學運動的性質
第二節    裴斯泰洛齊的運動
第三節    赫爾巴特的運動
第四節    福祿培爾的運動
第十七章    科學傾向的教育
第一節    第十九世紀科學的發展
第二節    斯賓塞的科學運動
第三節    斯賓塞對教育的影響
第十八章    社會學傾向的教育
第一節    社會學運動的意義
第二節    教育中慈善事業的階段
第三節    國家控制教育的過渡階段
第四節    社會化教育的階段
第十九章    教育之國家制度的發展(一)
第一節    德意志教育
第二節    法蘭西教育
第三節    英格蘭教育
第二十章    教育之國家制度的發展(二)
第四節 義大利教育
第五節 美利堅教育
第六節 蘇俄教育

序文:
    自由七藝或七種自由藝(Seven Liberal Arts),中世紀教學之課程也:中初級教育,語文與數學兩類,為其講授之科目;大學教育,法醫哲神各科,藉此階梯而進修焉。質言之,自由七藝者,上承希臘之哲學,羅馬之經學,下迪人文主義之智慧,自由教育之通義,而構成中世紀西方文化教育之基礎,曾為學者皓首窮求,孳孳用力之道也。然而以時代之推移,教育之變革,文獻之散逸,故制湮沒,往迹消亡,所謂自由七藝者,記述所遺,獨存概念耳。矧論其內容,究其學旨,考其師承,追溯其淵源本末,及史闕文,茫然實未易知。韋編已朽,而荒於末學,寧不惜哉?夫西方碩彥如林,墳典悉備,茹古涵今,馳騁風發,惟對此藝之勤劬鑽研,撰著考證者,僅得數子焉:一曰栢卡氏(H.Parker,”The Seven Liberal Arts”英國歷史評論The 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1890,卷五,第十九期,頁四一七至四六一),二曰戴維遜氏(Thomas Davidson, ”The Seven Liberal Arts”教育評論The Educational Review,卷二,頁四六七至四七三,及大教育家亞里斯多德與古代教育理想The Great Educator Aristotle and Ancient Educational Ideals,1892),三曰威斯特氏(Andrew F.West,”Seven Liberal Arts,”阿爾昆與基督教學校之肇興Alcuin and the Rise of the Christian School,1920,頁四至二十七),四曰亞比爾遜氏(Paul Abelson,The Seven Liberal Arts,Teachers College,Columbia University,1906),五曰巴陀氏(Louis John Paetow,”The Arts Course at Medieval Universiti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Gramma and Rhetoric,伊里奈大學學報The University Studies, University of Illinois,1910,卷三,第七期)。各具別裁,述其原委,撮七藝之閫閾,為人文之龜鑑,踵承絕學,殆空谷足音矣。然其論旨,限於教學之課程,粗舉教本,不過捃摭史材,稍作有系統之闡明而已。至對於中世紀學術之源流與演變,條理旁推,尚感闕如;即論學統之全貌,及其產生此課程之前因後果,又語焉不詳,故義晦而莫彰也。若夫自由七藝之流於中土,首見諸李之藻名理探一書,早在第十七世紀之初,耶穌會士挾西洋學問東來,迻譯亞里斯多德名著,而論藝之義,析藝之倫,顧戔戔立言,未引起儒者重視,蓋亦卑不足道焉。
或曰:自由七藝云者,不過為中世紀一套百科全書式之課程,代表當時學校、修院、與大學授業之內容,欲以定型化之科目,統宇宙與人性之智識為為一體,遂使人類思想,囿於此形式者凡七八百年之久。自文藝復興後,思潮橫溢,感情奔放,此舊形主義之藩籬,已被衝破;迨科學興起,工業革命後,社會生活,方式漸異,教學內容,又為之一變。故此拘於七藝之有限經義,自難饜人類之需求,乃代之以新穎而豐富之智識,自由七藝,遂流於抱殘守闕之倫,不復為人所眷顧者,勢也,亦理也。雖然,自由藝教學之定為七種,原肇自中世紀,顧此藝乃人文之學也,當其編入課程,以時代之需要不同,分量自有多寡之別,範圍且有廣狹之殊,權衡輕重,自立範疇,猶今日學校課程,對科學之取捨,亦相類焉。故舉形式而言,似未足為詬病。夫自由藝既為人文之學,即希臘之學也,羅馬之學也,陶冶靈性,啟迪思想,培養能力,一貫學統,儼然為教化所是賴。韓昌黎曰:「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此務本之學,東方然,西方亦莫不然也。是以現代思想之進步,文哲之優美,科學之昌明,以其歸於教育栽培之功,毋寧謂由此學問基礎所涵煦之結果,而表現文化發展之現象,譬蟠根之發繁花,濫觴之成巨浸已。是故,自由藝之價值,所以備靈性之作用,植人文之根基,允為現代教育所宜重視者,即在斯歟?
著者嗜藝,涉獵有年,稽尋墜緒,探搜殘篇,乃治其梗概,編為綱要。不揣淺陋,欲抒一得之愚,纂義鈎玄,以明西方文教之本源也。當今世亂方亟,學術每失其方向,人類靈分惘然,尚詭崇霸,流毒天下。憫世之士,嘗倡自由也,人文也,以矯時弊,端德性,而清本末。區區之作,竊慕斯旨焉。若夫故事敷陳,有類乎獺祭;義訓乖舛,莫辨於魯魚,大雅君子,斲而裁之,抑亦幸矣!
中華民國五十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劉伯驥書於美國舊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