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退訂
首頁    |    史地類    |    史地類

宋代政教史(中篇、下篇)

 
 
產品說明
►訂購宋代政教史-中下篇電子書

圖書資料:
  • 作  者:劉伯驥  著
  • 出版日期:2015年3月再版
  • 版本備註:據1971年12月初版復刻重製
  • 頁  數: 877頁
  • 冊  數:全二冊(平裝版)、全一冊(精裝版)
  • ISBN:9789574324002(平裝版)、9789574302536(精裝版)
  • 圖書尺寸:G16K(A5)
內容簡介:
劉先生既作《唐代政教史》,二十年後又著述《宋代政教史》以揭文治之世。嘗謂:「是以治宋史而不治唐史,無以見唐代治運之隆,魄力之大,氣概之雄,崛起於中古時期,目空今古。然治唐史而不治宋史,又無以明宋人文治之盛,國氏之弱也。」由此兩朝之觀摩比較,方知中國歷史之大轉變,乃強弱之樞機,盛衰之際限。然兩朝史實,尤當融會貫通,始能深切認識中國社會之根基,民族之本質,與思想文化之淵源,上承秦漢之質實,下啟明清之虛文,繼往開來,最重要之過渡期也。

作者簡介:
劉伯驥﹐清光緒三十四年生(西元1908年)﹐廣東臺山人。1937年畢業於國立中山大學教育學系﹐曾任廣州市立第一中學教務主任﹐《廣州日報》主筆。抗日戰爭期間赴美國留學﹐獲美國史丹福大學教育學碩士學位﹐專攻歷史﹐選爲美國教育學榮譽生會會員﹐獲紐約中美聯誼會文學獎。
劉先生學識宏富﹐傾心文史﹑埋首著作﹐主要作品有《廣東書院制度》﹑《春秋會盟政治》﹑《中西文化交通小史》﹑《唐代政教史》﹑《宋代政教史》﹑《六藝通論》等。

目次:
中篇 宋代教育內容
[第一章 學校組織與編制]
 第一節 中央官學
 第二節 地方教育
 第三節 書院教育
 第四節 私人講學
 第五節 學校行政及管理
 第六節 圖籍與印刷
 第七節 學風與士氣
[第二章 貢舉考試制度]
 第一節 貢舉科目
 第二節 貢舉人數
 第三節 考試
 第四節 放榜
 第五節 登科習俗
 第六節 考試官
 第七節 賜出身
 第八節 舞弊與懲處
 第九節 貢舉評論
[第三章 官吏銓選制]
 第一節 入仕途徑
 第二節 舉官法
 第三節 銓選與考課
 第四節 館閣取士
 第五節 出身授官
 第六節 官俸
[第四章 教育家及其教育理論]
 第一節 胡瑗
 第二節 周敦頤
 第三節 王安石
 第四節 張載
 第五節 程顥
 第六節 程頤
 第七節 朱熹
 第八節 張栻
 第九節 呂祖謙
 第十節 陸九淵
[第五章 學藝(一)]
 第一節 經學
 第二節 道學
 第三節 文學
[第六章 學藝(二)]
 第四節 史學
 第五節 地理
 第六節 法律
 第七節 書法
 第八節 圖畫
[第七章 學藝(三)]
 第九節 音樂
 第十節 醫藥
 第十一節 曆算
 第十二節 工藝
下篇 宋代文化教育之影響
[第一章 對元明清之影響]
 第一節 學校與貢舉
 第二節 各種學藝
[第二章 對高麗之影響]
 第一節 朝聘之往來
 第二節 中韓關係
 第三節 海上交通
 第四節 中國文物東漸
 第五節 入宋賓貢留學
 第六節 宋人流寓高麗
[第三章 對日本之影響]
 第一節 宋日之交通
 第二節 日僧入宋吸收文物
 第三節 宋僧赴日鼓吹禪風
 第四節 中國文化傳進日本
[第四章 對越南之影響]
 第一節 黎朝受宋冊封
 第二節 李朝政教漸興
 第三節 宋亡遺臣南奔
 第四節 越南深染華風

 

自序:
  余平生讀史,最仰慕我大唐之雄風,嘗細考其遺規,揣摩其精神,而著《唐代政教史》,蓋欲供當今談民族中興者參考而引為榜樣。此書流傳海內外,忽忽已二十年於茲。竊惟欲睹中國之強者莫如唐,唐人足跡遍天下,聲教訖於四海;而欲知此泱泱大國何以積弱,遭罹海外患何以如是頻且酷者莫如宋。是以治宋史而不治唐史,無以見唐代治運之隆,魄力之大,氣概之雄,崛起於中古時期,目空今古。然治唐史而不治宋史,又無以明宋人文治之盛,國氏之弱也。夷考其開國之初,導致中國社會踏進近世期,猶穿巫峽、越瞿塘、飛棹江陵,眼界大開,原野湖渚,目窮千里。回首群山萬壑,驚流駭濤,與夫犯難冒險之狀,一變而處紆徐閒逸之境,風物恬熙,人文毓秀,景像大不侔矣,但民族所蘊抱慷慨豪越之氣,竟發洩而無餘。故唐代踔厲向外,宋代則沉潛向內;唐代能征服人,宋代則被征服於人。由此兩朝之觀摩比較,方知中國歷史之大轉變,乃強弱之樞機,盛衰之際限。然兩朝史實,尤當融會貫通,始能深切認識中國社會之根基,民族之本質,與思想文化之淵源,上承秦漢之質實,下啟明清之虛文,繼往開來,最重要之過渡期也。一得之愚,本欲賡續前功,復撰《宋代政教史》,俾與《唐代政教史》並轡齊驅,互相發明。顯以他故阻延,致虛懸已久,事未果行。
  八年前,余赴香港出席世界龍岡懇親大會,當趙氏宗親會歡宴席上,忝以世總名譽會長,承邀演講。查粵省臺山新會兩縣之趙族,皆宋室之遺裔,太宗之後人,而為厓山之役覆沒後僅存之血胤,經七百年之開枝散葉,生齒繁衍,人口逾十萬,比北宋全盛時期之陸親宅子孫,誠不知增多幾千百倍。今龍岡集會趙族聚宴之地,又適為當年宋帝昺即位之翔龍縣屬也。撫時追昔,感慨萬千!溯自臨安陷落,恭帝北轅,而忠臣義士,負幼主,冒風濤,浮海南來,以維護嗣統,雖顛播流離,不屈不撓,發揮堅苦卓絕之精神,為天地保留正氣,傳至數百年後之今日,猶凜然不可犯。故凡愛宗族者應愛國家;愛國家者,尤應服膺我中華傳統之民族大義。余假此大好題材,特痛述宋人復國運動之壯烈事蹟,以勉我龍岡宗親。昔人相傳,曰思漢,曰思趙,豈可以歷史陳言視之哉?緬懷前烈,耿耿於懷,返美後,夙願不忘,遂蓄志完成此《宋代政教史》,以接唐史之續,且世亂方殷,謀國者尤當以宋為鑑也。
  然則以宋為鑑者何?曰首從宋之敗亡為訓,使人知所警惕而毋重蹈其覆轍也。勿以和議為可恃,勿以錢塘為樂土,勿以偏安為自足。必須鼓其氣,奮其志,以慷慨矯頹唐,以剛勁治風痺也。嗟乎!南宋山河半壁,向使上下能臥薪嘗膽,發奮圖強,銳氣方張,誰得而亡之?惟宋人不知自愛,燕處危幕,苟且偷安,馴至姦佞竊柄,紀綱日壞,一息奄奄,亡象畢露,國事遂無可為矣。雖然,有亡之象,未亡也,必有亡之理,如病入膏肓不可救藥,乃真亡也。王之理者何?曰為政上蒙下蔽而已。夫上蒙下蔽者每起於忽微之中,而始覺於蒙禍以後,蠱惑心腹,則朝廷全部受病,因而權姦之蛆生,庸佞之憑附,朋黨之滋熾,賢才之埋沒,為一切禍國害政之源。是以蔡京藉之以導君於荒淫,秦檜假之以主和降敵,韓侂、冑、史彌遠憑之以擅權柄而排忠良,賈似道操之以不戰不和而誤國,巨浸滔天,皆用此術也。語有之,往車雖折,來軫方遒,國難當頭,臨深履薄,讀斯編者其亦瞿然有悟於以史為鑑之義也歟?
  夫宋史至難治也,誠以宋人典籍之浩繁,真汗牛充棟,窮年涉獵,未易盡其涯涘。況官書私史,筆記稗說,類多謬誤參錯,真偽難分。爬羅剔抉,辨惑恐誣古人;牽補推敲,望文常失真義。徒主觀之臆測,或傅會以從盲,謂其無訛,豈可得哉?不佞尋章翻典,纂就斯篇。羅致史材,何辭於獺祭;貫穿注疏,莫誚於蠹魚。記事不厭其煩,述言唯在質直,蓋以明一代之鴻典,溯千載之政教,究文運之興衰,論治道之得失。豈謂揚董遷之筆,敢期學周孔之心。顧謭陋粗陳,詞嫌錯落;或空疏失檢,字乖魯魚。此又蘄大雅之析疑,願鴻儒之匡正者也。
中華民國六十年四月二十六日 台山劉伯驥於美國舊金山希經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