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退訂
首頁    |    史地類    |    史地類

台灣先賢集(全八冊)

 
 
產品說明
圖書資料:
  • 作  者:中華書局編輯部 編纂
  • 出版日期:2015年7月再版一刷
  • 版本備註:據1971年10月初版復刻重製
  • 頁  數:5,290頁
  • 冊  數:全八冊
  • ISBN:9789574326204
  • 圖書尺寸:四六版16開本
內容簡介:
《臺灣先賢集》經慎重選定;首曰鄭成功與子經之「延平二王遺集」,以次為諸家之「臺灣詩鈔」,如:孫元衡之「赤崁集」、六十七之「使署閒情」、鄭用錫之「北郭園詩鈔」、章甫之「半崧集簡編」、姚瑩之「中復堂選集」、陳肇興之「陶邨詩稿」、劉家謀之「海音詩」、王凱泰、馬清樞、何澂之「臺灣雜詠合刻」、林占梅之「潛園琴餘草簡編」、施士洁之「後蘇龕合集」、鄭兼才之「六亭文選」、沈葆禎之「沈文肅公政書」、唐懋功、唐景崧之「得一山房集」、劉銘傳之「劉狀肅公集」、邱逢甲之「嶺雲海日樓詩鈔」、王松之「滄海遺民謄稿」、林朝崧之「無悶草堂詩存」、洪棄生之「洪棄生先生詩文選集」,而殿以連橫之「連雅堂先生集」,總二十一種。
本書底本取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以影本、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台灣文獻委員會刊本及私家藏書,彌足珍貴,世所不易親見,史料彌足珍貴。

作者簡介:
(缺)

目次:
臺灣先賢集總目錄
第一冊
一、 延平二王遺集(鄭成功、鄭 經撰)
附錄:鄭成功傳(匪 石撰)
二、 臺灣詩鈔
三、 赤崁集(孫元衡撰)
第二冊
四、 使署閒情(六十七撰)
五、 北郭園詩鈔(鄭用錫撰)
六、 半崧集簡編(章 甫撰)
七、 中復堂選集(姚 瑩撰)
八、 陶邨詩稿(陳肇興撰)
第三冊
九、 海音詩(劉家謀撰)
十、 臺灣雜詠合刻(王凱泰、馬清樞、何 澂撰)
十一、 潛園琴餘草簡編(林占梅撰)
十二、 後蘇龕合集(施士洁撰)
第四冊
十三、 六亭文選(鄭兼才撰)
十四、 沈文肅公政書(沈葆禎撰)
第五冊
十五、 得一山房集(唐懋功、唐景崧撰)
第六冊
十六、 劉狀肅公集(劉銘傳撰)
十七、 嶺雲海日樓詩鈔(邱逢甲撰)
第七冊
十八、 滄海遺民謄稿(王 松撰)
十九、 無悶草堂詩存(林朝崧撰)
二十、 洪棄生先生詩文選集(洪棄生撰)
第八冊
二十一、 連雅堂先生集(連 橫撰)

自序:
臺灣先賢集序
  本局承命中央,為慶祝建國六十週年,印行臺灣先賢集,並加強出版中華民國國學叢書。中華民國國學叢書現已發行三十餘種,餘正陸續刊印,已別有說,此不具。臺灣先賢集經慎重選定;首曰鄭成功與子經之「延平二王遺集」,以次為諸家之「臺灣詩鈔」,孫元衡之「赤崁集」、六十七之「使署閒情」、鄭用錫之「北郭園詩鈔」、章甫之「半崧集簡編」、姚瑩之「中復堂選集」、陳肇興之「陶邨詩稿」、劉家謀之「海音詩」、王凱泰、馬清樞、何澂之「臺灣雜詠合刻」、林占梅之「潛園琴餘草簡編」、施士洁之「後蘇龕合集」、鄭兼才之「六亭文選」、沈葆禎之「沈文肅公政書」、唐懋功、唐景崧之「得一山房集」、劉銘傳之「劉狀肅公集」、邱逢甲之「嶺雲海日樓詩鈔」、王松之「滄海遺民謄稿」、林朝崧之「無悶草堂詩存」、洪棄生之「洪棄生先生詩文選集」,而殿以連橫之「連雅堂先生集」。都二十一種。
  清自世祖入關,四海以次底定,獨延平郡王鄭成功,以金廈兩島惟根本,撐住閩南。清人傾全力以圖之。王所恃惟忠純一德,遂令群情感奮,豪傑慕義,以一隅而抗全國,與清人搆難歷十七年,金廈儼然戰國有齊之即墨也。王復進取臺灣,重奠根本,以為生聚教訓,相機規復之資。卒復王父芝龍時舊物,使臺灣重隸我版圖,尤以三百年後之今日,臺灣不啻自由世界之海上長城,全球安危與共,則亦王之始料所未及者也。舊說我國界「東盡海表」,遂擴而至於大海以東。方當親御水陸之師,更拓南疆,拯華僑於危溺,不幸一病莫興,上距王有臺灣之始,未五月焉,年三十有九耳。使天假之年,吾王益奮神武,遞海而南,不知尚有幾臺灣也。王實手創海上王國,而自金廈典兵,文移悉稱「招討大將軍罪臣國姓」。明知故君無一倖存,始終以遺臣自居,以至子若孫無改,延明正朔於海東孤郡者近四十年,奇節異烈,亙古所為有也,尤以清人持王父以挾王,顧王自以非可挾之人,益勵不貳之節,實亦處人倫之至艱,而卒縞素復仇,結忠孝之局,誦王訣父書辭,真堪擲地作金石響者也。昔人謂王為豪傑而亦忠孝聖賢,三代以下稀有人物,皆哉其言之也。按王文武兼資,幼習舉子業,塾師以「灑掃應對進退」為題,命作制藝之文,王於結語云:「湯武之征誅,一灑掃也;堯舜之揖讓,一應對進退也。」足徵王之天縱異稟,自幼年之時,已見吐屬之非凡也。今欲彙印臺灣先賢集,無論於意義價值,於年次先後,皆當以「延平二王遺集」首列,庶幾為一編之重鎮,昭萬世之光芒,亦猶太史公於史記,世家首吳太伯、列傳首伯夷,取其能讓能潔,千古所難能也。
  昔謝山全氏以為沈太樸光文,先鄭成功而絜家漂泊至臺灣。所著詩賦與花木雜記,後之志臺灣者,皆取資焉,海東文獻,推為初祖云云。自是厥後,作者寖多,至清末棄台之際,雅堂連先生崛起,遂以集大成,而臻極盛,然則自沈至連,三百年間,非所謂必世後仁者耶?
  連先生天才橫溢,於學吳所不窺,不幸身遭桑海奇變,悲憤抑鬱,一宣於著述,而自謂:「卷懷家國,憑弔河山,雖多迴腸盪氣之辭,絕無道困言貧之語;故十年中未嘗有憂,未嘗有病,豈天之獨厚於余?蓋余之能全於天也。」夫以先生當時處境,可謂百感萬勞,旁午交錯,有非尋常所堪忍受者,顧獨有以自全於天,固稟賦之卓殊,蓋亦自任之重,而不敢不有以自勉也。遂竭十年之力,成臺灣通史三十六卷,考定核實,繁簡得宜,敘事善於位置,義例文章,相彰並美,其於先民締造之迹,吾土淪沒之痛,尤三復詠嘆,而不能自己,以為國可滅,而史不可滅,但令文化長存,雖失土一時,而中興中可期也。他如詩古文詞皆卓然大家。詩各體具備,五古高逸澹遠,七古縱橫馳驟,均於太白為近。五律多悲涼激壯之語,似又深得力於少陵。七言律絕,風格逎上,氣象閎放,儼然盛世元音,直摩杜工之壘。先生所為各體文皆高古雄峻,精義入神,與桐城文派之規規於章法義法,因以流於空洞無物者,大異其趣。乃至筆記短章之屬,縱筆所如,罔不迥異凡近。時或目送手揮,恢奇叔詭,其別有懷抱處,往往可窺而不可窺,文章能事至矣盡矣!彼蒼殆欲昌明文教於此荒遠之區,特自延平開殿於末,非止年次之當然,實亦天造地設,成是奇景,意義非等閒也。
  臺灣先賢集著述之足垂不朽也,非止此數,以時間迫促,先以二十一種彙印,以應今年慶典之需,本局尚當續為之。
  臺灣著述,日據時期,臻于極盛,蓋吾胞深知短時欲除淪沒之痛,萬無可能,無已,則競相扢揚風雅,隱繫民族精神於字裡行間,義烈英概,往往足以動天地而泣鬼神,今不獨舊物光復,河山無恙,抑且文化教育,盛況空前,佇看卓異奇傑之士,連類興起,浩劫胡底?有識心憂,挽救之任,似非吾人莫屬,世人刮目相看,為期當不在遠,舉世安危,操之在我,吾元昭示,理有固然,是則讀是編者,尤當三復留意者也。
  本書部份底本,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以影本見惠,餘就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刊本、及私家藏書,重排付印,謹此致謝。
中華民國六十年八月臺灣中華書局編輯部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