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退訂
好評推薦(首頁)
首頁    |    好評推薦(首頁)

史記集評(全四冊)

J1017
 
 
產品說明
 
圖書資料:
  • 作  者:吳汝綸  評點
  • 出版日期:2018年11月台二版
  • 版本備註:據1970年5月台一版復刻重製
  • 頁  數:2764頁
  • 冊      數:全四冊
  • ISBN:978-957-8595-01-9
  • 圖書尺寸:G16K(A5)
  • 圖書類別:史地類
內容簡介:
《史記》是史學之宗,也是歷代文人奉為圭臬的文學作品,如歐陽修的古文筆法及思想,就是出自《史記》,其重要性可見一班。《史記》的評論與研究始於宋朝,後明朝歸有光有「史記評點」之作,最重要的則是清朝代桐城派開創者方望溪(方苞)先生,後又由吳汝綸接踵研究,並且集結諸家點評內容,作成《史記集評》一書,以為後世究學參考。

作者簡介:
吳汝綸(1840-1903年)字摯甫(又名摯父),清安徽桐城人,是後期桐城派文學大師。先生既是文學家,也是教育家,主張廢科舉,倡西學,以圖國富民強。光緒二十八年在桐城創辦桐城小學堂,1952年改名為安徽省桐城中學,辦學至今。著有《吳摯甫文集》、《深州風土記》、《詩集》等;評點的經典除「史記」外,尚有「國語」、「漢書」、「三國志」、「新五代史」、「資治通鑑」等。

目次:
冊一目錄:
史記集評提要
中華國學叢書序
桐城吳氏國學秘笈序
林序:桐城吳先生點勘史記讀本序
五帝本紀第一
夏本紀第二
殷本紀第三
周本紀第四
秦本紀第五
秦始皇本紀第六
項羽本紀第七
高組本紀第八
呂后本紀第九
孝文本紀第十
孝景本紀第十一
孝武本紀第十二
三代世表第一
十二諸侯第二
六國年表第三
秦楚之際月表第四
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第五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惠景間侯者年表第七
 
冊二目錄:
建元以來侯者年表第八
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第十
禮書第一
樂書第二
律書第三
曆書第四
天官書第五
封禪書第六
河渠書第七
平準書第八
吳太伯世家第一
齊太伯世家第二
魯周公世家第三
燕召公世家第四
管蔡世家第五
陳杞世家第六
衛康叔世家第七
宋微子世家第八
晉世家第九
楚世家第十
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
鄭世家第十二
趙世家第十三
魏世家第十四
韓世家第十五
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孔子世家第十七
 
冊三目錄:
陳涉世家第十八
外戚世家第十九
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荊燕世家第二十一
齊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
曹相國世家第二十四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緯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三王世家第三十
伯夷列傳第一
管晏列傳第二
老子韓非列傳第三
司馬穰苴列傳第四
孫子吳起列傳第五
伍子胥列傳第六
仲尼弟子列傳第七
商君列傳第八
蘇秦列傳第九
張儀列傳第十
樗里子甘茂列傳第十一
穰侯列傳第十二
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
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
孟嘗君列傳第十五
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
魏公子列傳第十七
春申君列傳第十八
范睢蔡澤列傳第十九
樂毅列傳第二十
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
田單列傳第二十二
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
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
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
刺客列傳第二十六
李斯列傳第二十七
蒙恬列傳第二十八
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
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
黥布列傳第三十一
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
田儋列傳第三十四
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
張丞相列傳第三十六
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
傅靳蒯成列傳第三十八
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
季布欒布列傳第四十
元盎鼂錯列傳第四十一
 
冊四目錄:
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
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
田叔列傳第四十四
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
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
魏其武安侯列傳第四十七
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
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
匈奴列傳第五十
衛將軍列傳第五十一
平津侯主父列傳第五十二
南越列傳第五十三
東越列傳第五十四
朝鮮列傳第五十五
西南夷列傳第五十六
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
淮南衡山王列傳第五十八
循吏列傳第五十九
汲鄭列傳第六十
儒林列傳第六十一
酷吏列傳第六十二
大宛列傳第六十三
游俠列傳第六十四
佞倖列傳第六十五
滑稽列傳第六十六
日者列傳第六十七
龜策列傳第六十八
貨殖列傳第六十九
太史公列傳第七十
史記初校本點識
各家史記評語

序文:
桐城吳氏國學秘笈序
 
自姚姬傳氏古文辭類纂出。而文體正。文律嚴。自曾湘鄉經史家雜鈔出。而文源明。文委顯。姚氏不敢納經史百家于文。而曾氏乃一以貫之。非運之以卓識。持之以至勇。其能不為謬妄之流所詬病乎。桐城吳摯父先生以姬船鄉里后進。從湘鄉遊。本其說以文說經。成易說尚書故二書。擧漢學之繁瑣。宋學之空虛。悉掃盪而無餘。糾其謬誤。正其句讀。辨其字句。疏其義蘊。揆以事理。一以文說之。不惟經通。史籍百家亦無不可說矣。以議論莫高于周秦諸子。故次諸子集評。敘述莫善于太史公書。故次史記集評。文體莫備于姚纂。故次古文辭類纂集評。三書出而吾國文章至高之域盡矣。後之學者。苟志乎文。守此已足。不必廣心博騖。而斯文之傳。莫大乎是矣。先師北江先生。秉承家學。復以文說詩。及左氏傳孟子成詩義會通左傳微孟子文法讀本三書。以其先人之說易書高遠。不便初學。乃依其說為周易大義。尚書大義。鈎弋文句。溝通故訓。往往有三數言訓釋。釐然有當于人心。遠過于經生千百言解說而人仍不能通其義者。此說經之不能不以文通之微旨也。復以摯父先生所集評三書。精善之極。然繁重深邃。為成學者言。而非所語于初學。于是本其夙聞于摯父先生者。成古文法、古文範、古文圭臬三書。于詩有古今詩範。精加評點。詳為解說。于文章之奧竅。抉發無遺。學者苟能于先師之選竅其微。進而再事摯老三書。則文章之事。無待他求矣。夫文之道廣矣。然儷體則華而不實。徵典為難。語體則冗而無節。俚而非雅。欲求先聖治平之道。修齊之方。舍古文莫屬。而言古文自姚曾而後。惟先師父子所評釋為能盡集前人之說而得其要。發其獨具之見而得其微。以淺近簡易之說。闡廣大精微之境。評點愈于解說。探索優于考證。使讀者怡然理順。煥然冰釋。此先師父子以文說經史百家所為獨絕。非餘子所能及也。近世歐美人士尚吾學。惟以時事史乘為務。以譯本為从入之途。斯不過粗迹耳。苟能由譯籍而通吾語言。進而通吾文字。吾國先賢修己治人之道。治國平天下之謨。通天人之故。達古今之變。無不自文出之。則捄質返文。崇讓己爭。其有平治之一日乎。此吾所冀先師父子之書之能遍行于天下。以救亂息爭。躋天下于太平之域。不僅以文顯。斯則區區之為意也。民國五十八年十二月福州曾克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