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退订
首页    |    艺术类    |    艺术类

唐代音樂史的研究
(全二冊)

 
 
产品说明
图书资料:
  • 作  者:岸边成雄 着
  • 译  者:梁在平、黄志炯 译
  • 出版日期:2017年3月台二版
  • 版本备注:据1973年10月台初版复刻重制
  • 页  数:759页
  • 册  数:全二册
  • ISBN:9789869403955(平装)、9789869403962(精装)
内容简介:
唐朝音乐,在中国音乐史上不仅为第二期发展阶段中最显著的盛期,更由于伊朗、印度、日本、韩国等音乐的流入,而成为亚洲地区国际音乐文化中枢。本书构思自1935年,直至1973年付梓,是为岸边教授从事二十多年音乐研究之硕果集结,更为东洋音乐史巨著。本书收录岸边教授中文版版序、自序二篇,以及译者梁在平先生序。

作者简介:
(作者)
岸边成雄(1912-2005年),日本现代国际知名东洋音乐学家。尝以著作《唐代音乐史研究》(乐制篇上卷)获日本学士院奖。
岸边教授是将比较音乐学介绍到日本的主要学者,一直从事东方音乐的研究,亦是中国音乐学界的良师益友,其中,《唐代音乐史的研究》(1976年)一书是生代表性论著之一,在学术界影响巨大。
(译者)
梁在平(1910-2000年),古筝演奏家,一生致力于传统文化推广。

目次:
上册
序说:唐朝乐制概况
前言
[第一章 唐朝以前乐制]
 第一节 唐朝以前音乐之变迁
  (一)汉朝(二)晋朝(三)南北朝(四)隋朝
 第二节 太常寺乐制之变迁
  (一)乐官(二)乐工
[第二章 唐朝初期太常寺乐工制之完成]
 第一节 雅、胡、俗三乐之鼎立─十部伎之成立
  (一)雅、胡、俗三乐之鼎立与燕乐、散乐及军乐
  (二)十部伎之成立
 第二节 太常寺乐工制之完成
  (一)乐官(二)乐工
 第三节 内教坊之创设情形
  (一)变迁(二)内容与织组
[第三章 唐朝中叶,教坊与梨园之设置─宫廷音乐之最高潮]
 第一节 胡、俗两乐之融合
  (一)二部伎之成立 (二)太常四部乐之成立
  (三)天宝十三年胡部新声与道调法曲之合作
 第二节 左右教坊与新内教坊
  (一)左右教坊之设置(二)左右教坊之组织
  (三)左右教坊之性格(四)玄宗内教坊之组织
 第三节 梨园
  (一)创设(二)组织
[第四章 唐朝末叶妓馆之活动─音乐文化之庶民化]
 第一节 新俗乐之确立
  (一)燕乐之衰退(二)新俗乐之确立
  (三)坐部伎系(法曲系)之优势(四)散乐转化俳优
 第二节 教坊、梨园之颓废
  (一)教坊之颓废(二)梨园变为仙韶院
 第三节 太常寺乐工制之混乱与太常四部乐之变质
  (一)太常寺乐工制之混乱(二)太常四部乐之变质
 第四节 妓馆之活动
  (一)妓馆之成立(二)妓馆(北里)之组织
  (三)妓馆之活动和性格
[第五章 唐朝乐制之遗构]
 第一节 宋朝以后音乐之变迁
  (一)宋朝之燕乐和杂剧(二)元朝以后之音乐
 第二节 唐朝乐制之遗构
  (一)太常寺乐工和教坊(二)妓馆和戏场之发达
各说
[第一章 太常寺乐工]
 第一节 汉唐其间太常寺及乐官之变迁
  第一项 隋朝以前太常寺之变迁
  第二项 隋朝以前太常寺乐官之变迁
   (一)太乐署(二)鼓吹署(三)清商署
   (四)协律郎(五)太常寺外之乐官
  第三项 唐朝太常寺之乐官
   (一)协律郎(二)太乐署(三)鼓吹署
 第二节 太常寺乐之发生
  第一项 南北朝时期乐工之发生
   (一)北魏以前之乐人(二)北魏时代之乐工
   (三)北齐时代之乐工(四)北周及南朝之乐工
  第二项 隋朝太常乐工之统一
  第三项 太常乐户之性格
 第三节 乐工之种类与人数
  第一项 音乐之种类与乐工之种类
  第二项 乐工之人数及其分配情形
 第四节 乐工之阶级与身份
  第一项 官贱民五阶级中之太常音声人及乐工
  第二项 身份法上之规定
  第三项 刑法上之规定
 第五节 乐工之课业及其阶程
  第一项 博士之课业
  第二项 乐工之成业
  第三项 乐工之晋官
  第四项 乐工之纳钱与给钱
 附说:梨园与教坊间之关系
[第二章 教坊]
 第一节 创设及变迁
  第一项 内教坊之创设
  第二项 玄宗之内教坊
  第三项 左右教坊之设置
  第四项 唐末之仗内教坊
 附说:洛阳之教坊
 第二节 组织
  第一项 乐官
  第二项 乐妓
  第三项 乐妓之性格
  第四项 乐工
 附说:内教坊之组织
 第三节 宋朝教坊之变迁及组织
  第一项 宋朝教坊之变迁
  第二项 北宋教坊之组织
  第三项 南宋教坊之组织
[第三章 梨园]
 第一节 创设及变迁
  第一项 创设
  第二项 变迁
 第二节 组织
  第一项 名称
  第二项 人员构成
  第三项 组织
卷首图版目录
第一图:北宋吕大防图长安条坊图拓本(全图)
第二图:长安条坊图东北角部分(光宅坊、长乐坊、仗内教坊)
第三图:长安条坊图东北部份(平康坊、崇仁坊、兴庆宫)
第四图:北宋吕大防图长安兴庆宫图拓本
上册插图目录
插图一:唐朝长安地方之音乐设施
插图二:唐禁苑内苑图(长安志图)
插图三:东京城坊图(唐两京城坊图)
插图四:西京三苑图(唐两京城坊考)
插图五:太常寺图
插图六:东宫图(长安志图)
插图七:东宫图(陕西通志)
插图八:东宫图(唐两京城坊考)

下册
各说
[第四章 妓馆]
 第一节 妓馆之成立
  第一项 乐妓之分类
   (一)宫妓(二)家妓(三)官妓(四)民妓
  第二项 妓馆之成立
 第二节 妓馆(北里)之组织
  第一项 设施
   (一)环境(二)构图(三)建筑与装饰
  第二项 人员构成
   (一)鸨母
   (二)乐妓(1.乐妓人数2.序列3.都知与席纠)
   (三)乐工
  第三项 乐妓之身份
   (一)出身(二)下场(三)生活情形
  第四项 经营
   (一)游兴费(二)杂费(三)落籍费用
 第三节 北里之性格与活动
  第一项 乐妓之性格与活动
   (一)乐妓之性格(二)乐妓之活动
  第二项 花客之种类与活动
   (一)花客之种类(二)花客之活动
  第三项 北里之性格
 第四节 宋朝妓馆
  第一项 酒楼
   (一) 楼名、店名及其位置
   (二) 种类(1.官营、私营2.本店、分店)
   (三) 营业状态(1.建筑及装饰2.榷酒3.卖食)
  第二项 歌馆(茶坊)
   (一)坊名及其位置(二)种类
   (三)营业内容(1.点茶2.银器3.装饰4.乐妓5.鼓乐)
  第三项 妓馆
  第四项 乐妓
   (一)乐妓种类与性格
    (1.酒楼乐妓2.茶坊妓馆乐妓3.营妓)
   (二)乐妓之活动
  注解
[第五章 十部伎]
 第一节 成立及其变迁
  第一项 成立之过程
   (一)开皇七部伎(二)大业九部伎(三)贞观十部伎
  第二项 实施状况及其变迁
   (一)隋朝及唐朝初叶
   (二)唐朝中期及末期,九部伎及十部伎设演年表
 第二节 组织
  第一项 俗乐系
   (一)清乐伎─由来─乐曲─乐器─舞曲─服饰
   (二)西凉伎─乐器─舞曲与服饰─乐曲
  第二项 西域系
   (一)天竺伎─古代印度乐器─天竺伎乐器─乐曲与服饰
   (二)龟兹伎─由来─乐器─龟兹古都壁画之乐器─壁画之乐器与文献─龟兹伎乐器编成之意义─乐曲及服饰
   (三)疏勒伎─由来─乐器─乐曲─服饰
   (四)安国伎─由来─乐器─乐曲─服饰
   (五)康国伎─由来─乐器─乐曲─胡旋舞与乞寒戏─服饰
   (六)高昌伎─由来─乐器─乐曲─服饰
  第三项 东夷系
   (七)高丽伎─由来─乐器─朝鲜方面资料─高丽伎乐器编成之意义─乐曲─服饰
 第四项 燕飨乐之性格
  (一)文康伎与燕乐伎(1.文康伎2.燕乐伎)
  (二)全伎通演及其顺序
  (三)乐器、乐曲、服饰制定之意义(1.乐器2.乐曲3.服饰)
  (四)太常寺所属之意义
 附说:十部伎以外之外来乐
  (一)西域乐─于阗─焉耆─突厥─悦般─黠戛斯─米国、史国、俱密国、骨咄国─波斯、师子国─党项、吐蕃、附国
  (二)南蛮系─扶南─林邑─南诏、骠国─盘盘、哥罗─赤土、诃陵、婆利
  (三)东夷系─百济、新罗─倭国、流求
 注解
[第六章 二部伎]
 第一节 二部伎之成立
  第一项 各曲制作之年次与事情
   (一)立部伎八曲(1.安乐2.太平乐3.破阵乐4.庆善乐5.大定乐6.上元舞7.圣寿乐8.光圣乐)
   (二)坐部伎六曲(1.燕乐2.长寿乐3.天授乐4.鸟歌万岁乐5.龙池乐6.小破阵乐)
  第二项 二部伎制定之年次与事情玄宗之制定─唐初雅乐之立、坐部伎
 第二节 二部伎之内容
  第一项 二部伎之乐曲与服饰
   (一)立部伎(1.安乐2.太平乐─信西古乐图之狮子舞3.破阵乐4.庆善乐5.大定乐6.上元乐7.圣寿乐教坊记8.光圣乐)
   (二)坐部伎(1.燕乐2.长寿乐3.天授乐4.鸟歌万岁乐5.龙池乐6.小破阵乐)
   (三)雅乐之服饰及其比较
   (四)歌曲
  第二项 乐器之编成
   (一)立部伎之乐器(1.大鼓2.龟兹乐器3.其他─西凉乐器)
   (二)坐部伎之乐器(1.燕乐之大编成2.龙池乐之雅乐器)
   (三)与太常四部乐之关系
 第三节 二部伎之本质
  第一项 二分之意义─后世之误解
  第二项 二部伎之所属─太常寺太乐署
  第三项 燕飨乐之意义─与雅乐之异、同点─二部伎以外之燕飨乐曲(云韶乐、南韶奉圣乐等)
 第四节 二部伎之变迁
  第一项 上演方法
  第二项 二部伎之演变─坐部伎之盛流
 注解
[第七章 太常四部乐]
 第一节 四部乐制之存在
  第一项 太常四部乐
  第二项 南诏四部乐
      龟兹部、大鼓部、胡部、军乐部
  第三项 宋朝教坊四部
      法曲部、龟兹部、鼓笛部、云韶部
 第二节 各部内容
  第一项 龟兹部及胡部(法曲部)

      南诏四部、乐府杂录、教坊四部之比较
  第二项 鼓笛部

      乐府杂录之鼓架部─南诏之鼓笛部
  第三项 大鼓部(云韶部)

      南诏之大鼓部─立部伎之大鼓─宋朝教仿之云韶部
  第四项 军乐部

      南诏之五均谱
 第三节 太常四部乐之组织与变迁
  第一项 太常四部乐之组织

      太常之意义─雅乐器及军乐器之除外─龟兹部及胡部存在之意义─大鼓部存在之意义─大鼓部与云韶部之关系─各部之内容─四部之顺位
  第二项 四部乐之变迁与用途之演变
   (一)创设与废止(玄宗朝─北宋)
   (二)用途之演变(1.乐器展观方面之分类法2.乐器库收藏之分类法3.演奏时之乐器配列法4.乐曲分乐之用途)
 注解
 年表
下册插图目录
卷首图版目录:周文矩合乐图
插图一 平安朝代琵琶乐人之幞头
插图二 龟兹古都址Qizil之Schwerttrager洞院壁画上之五弦琵琶、箫、笛演奏乐人、乐女
插图三 龟兹古都址Qizil之Hippokampen洞院壁画上之阮咸型琵琶演奏人
插图四 高昌故乡址壁画上之乐人群
插图五 高昌古都址壁画上之武人
插图六 太平乐(五方狮子舞)
插图七 鸟甲
    (a)日本舞乐之乐人

    (b)奈良朝之鸟甲残缺
    (c)奈良朝之乐帽
插图八 日本舞
插图九 燉煌千佛洞第七十号洞壁画
插图十 北宋吕大防图长安兴庆宫图拓本东南角之部分
插图十一 日本舞乐兰陵王之裲裆

自序:
东洋音乐史,概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为中国、印度等国家固有音乐的发生和发达时期。第二为东西音乐的交流与国际化贵族音乐的展开时期。第三为庶民音乐的勃兴时期。第四为摄取近代化西洋音乐迈向世界化途径的时期。
唐朝音乐,在中国音乐史上,不仅为第二时期发展阶段中最显著的盛期,更由于伊朗、印度、日本、韩国等音乐的流入而成为亚州地区国际音乐文化的中枢,尤其在唐朝宫廷贵族的豪华文化生活中,音乐占了不可或缺的地位。笔者研究东洋音乐史,对此首怀兴趣,因此择定「唐朝音乐」为研究工作的第一课题。
昭和十一年(民国廿五年)三月,笔者于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东洋史学科毕业时提出的毕业论文「隋唐俗乐调的研究─龟兹、琵琶、七声、五旦与俗乐二十八调」,为余从事本研究的端绪,该论文系专从乐理方面探究南北朝、隋、唐间西域音乐的东流所给与中国音乐重大影响等事实。主题之「俗乐二十八调成立的过程」即系唐朝音乐变迁的主流,故论文内容,除乐理外,尚涉及乐制,乐器、乐曲、乐书等,实已具有「唐朝音乐研究」的完备性。笔者于毕业后,即着手从事研究,蒙恩师主任教授故池内宏博士推荐,自昭和十四年至十六年间,接受帝国学士院的学术研究补助金,以「唐朝音乐的研究」为题,专攻乐器研究;昭和十七年至十九年间,复承福井久藏博士推荐,接受财团法人启明会补助,对乐理、乐曲、乐书等进行研究;昭和十九年至廿一年,再接受帝国学士院的补助,以「唐朝音乐历史的研究」为题,以致力完成本研究。
其间,笔者以东京高等学校教授职务兼任文部省(教育部)国民精神文化研究所嘱托(顾问),东京音乐学校讲师,第二次大战以后,转调东京大学教养学部助教授,兼任东京艺术大学音乐部讲师,东京国立文化财研究所研究员,日本大学艺术部讲师等职。昭和二十二年至二十五年间,接受文部省科学研究费,继续从事唐朝音乐研究,当时为了搜集资料,曾前往韩国、东北、华北、蒙古、新疆等内陆各地,实地考察。昭和二十五年至二十八年,由于宫内厅的委嘱,参加正仓院乐器的调查工作。
笔者于从事研究工作期间,逐次将研究心得,撰写各种论文,一部份以在东洋学报,史学杂志,考古学杂志,东洋音乐研究,帝国学士院纪事等杂志书刊发表,迨至昭和十九年,有关制度部份(各论第一、乐制篇)渐告完成,原拟以「唐朝音乐之历史研究─乐制篇」为题,准备付印,旋因大战期间物资贫乏,无法出版,兹经重新检讨旧稿,增订第七章妓馆,并修改序说,与唐代乐制史概说,努力充实内容。昭和卅二年蒙文部省发给研究成果刊行费补助金,原可立即付梓,当时笔者正值赴美一年而错失良机,本年(昭和卅四年)再度申请复蒙文部省准予补发,并承东京大学出版会允诺出版,使二十多年期望,如愿得偿,诚感奋万千。
回顾二十多年来,承蒙恩师故池内宏博士不断鼓励指导,使本研究工作,得以圆满完成,现在池内博士以于昭和二十七年逝世,未能目覩本书付印,此为笔者最大憾事,另蒙和田清博士、故加藤繁博士、原田淑人博士等指导,田边尚雄先生协助,福井久藏博士栽培推荐,对诸位先生鸿恩,永志肺腑。更蒙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考古学研究室、东洋文库、京城帝国大学法文学部、李王家雅乐部、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公私研究机关,给予很多方便,东京帝国大学考苦研究室户冢幸民先生协助摄照,以及其他帮忙缮写,校对的各位先生,谨在此敬表感谢之忱。
最后,笔者于选择从事此一东洋音乐的困难工作时荷蒙先父理解赞助,先父不幸于去年(昭和卅三年)本书付印前逝世,不胜哀悼,谨以本书呈献先父亡灵,并祝冥福。
昭和卅四年八月一日
岸边成雄 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