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退订
首页    |    宗教类    |    宗教类

道家與神仙

 
 
产品说明
图书资料:
  • 作  者:周绍贤 着
  • 出版日期:2015年7月五板
  • 版本备注:据1987年3月四版复刻重制
  • 页  数: 278页
  • ISBN:9789574324651
  • 图书尺寸:A5
内容简介:
      本书属于宗教哲学。为道家哲学之专著,而贯穿其他宗教义理。神仙为道教人格之最高境界,此书即说明何谓神仙,说明道教与道家之关系,及仙、佛、圣贤之异同,作者生平熟读道家之书,并细研《道藏》五千四百八十五卷,经二年写作工夫,始成此书,字句力求简明,总计十五万余字。

作者简介:
      周绍贤(1908-1993年)名延着,山东海阳县人,历任中学、大学教师三十余年。童年师从晚清进士杨玉相,读五经、习诗文,就读于梁漱溟创办的乡村建设学院。抗战胜利后,任青岛市《公报》主笔,并被选为市议员。 1949年秋来台,曾任东吴大学、师范大学、政治大学教授,兼任辅仁大学哲学研究所教授。着有《魏晋清谈述论》、《道家与神仙》、《老子要义》、《庄子要义》、《孔孟要义》、《荀子要义》、《汉代哲学》等。

目次:
[第一章 神仙思想之由来]
一、 黄老之学 二、 神仙之说起自何时 三、 神仙之说起自齐国 四、 神仙之说倡自齐人
[第二章 道家]
一、 老庄要义 二、 黄老养生之说 三、 黄老所崇之人物 四、 庄子所崇之人物 五、 超生死 六、 真人
[第三章 道教]
一、 何谓宗教 二、 道教之创始人物 三、 道教之形成及其派系 四、 道教之祖师 五、 道士
[第四章 道教之道]
一、 以道德经为基本圣典 二、 由道家之言而演出道教之言 三、 三教并称 四、 三教相攻 五、 三教合一 六、 道可相融而三家分立
[第五章 神仙]
 一、 神仙之法相 二、 神仙之品位 三、 仙界洞天 四、 如何成仙 五、 神仙之实况
[第六章 修练]
一、 心性 二、 三宝 三、 金丹 四、 守一与存思 五、 导引与行气 六、 服食 七、 养生要言 八、 结论
[第七章 方术]
 一、 诵经 二、 祈禳 三、 符文咒语 四、 其他法术 五、 结论
[第八章 此之谓神仙]
 一、 神仙并非奇异 二、 神仙不离常道 三、 仙道简述 四、 结论
附:清静集、道家与神仙读后

自序:
穴居野处,变而为华屋楼阁;茹毛饮血,变而为美馐佳肴;以至行路有车,渡水有船,航行天空,潜游海底,此人类生活之进步也。聚麀苟合,变而有夫妇制度;攘夺侵占,变而为礼让廉介;乃至伦理、宗教、文学、艺术,此亦人类生活之进步也。前者为物质生活,后者为精神生活,人皆知物质缺乏,难于生存,而讵知精神丧失,亦难于生存也。故二者相辅为用,无轩轾之分。
今世之人,好谈社会进步,而其所谓进步,大抵指物质生活而言,物质生活突飞猛进,而人之所求欲无厌,冬暖夏凉之美居,金浆玉液之珍食,熊掌驼蹄,食之已厌,进而求龙肝凤髓,愈难得者,愈为可贵,「高楼一席酒,穷汉半年粮」,奢侈无度之享受,人人苦心求之,贪得无厌,因而贪污、抢劫、欺诈、窃盗,杀人自杀之案,日盛一日,抹煞天赋之理性,任欲性以兹事,终日蝇营狗苟,心目中惟有货材利欲,人类变为冥顽不灵之动物,自身之生活,如蚕之食桑,蚁之逐膻,而罔顾是非;对人之关系,纯为利用着想,甚至弱肉强食,无所不至。社会混乱,世界战争,皆由此起,物质欲望之追求,至于此极,为人生之福?抑为人生之祸?一般人之观点,各有不同。
沉于欲海苦痛之中,何以救之?儒家之养心寡欲,道家之清静无为,释家之戒心戒欲,皆欲海救生之津梁也。吾言至此,唯物思想之徒,必大笑曰:「此真顽固而开倒车者也」。老子云:「不笑不足以为道」。彼丧失精神,泯灭理性之野蛮思想,何足一笑哉!笑我者任其痴笑,而我在此陋室之中,独坐自谈,上穷碧落下黄泉,方内方外,无所不谈,兹所谈者为神仙思想。
陷于尘世烦恼之苦者,每慕其想像中之神仙生活,神仙生活确实有之,并非空想,人患不求耳。欲求神仙生活,必先了解精神生活,始肯舍鸩酒而饮甘露。若不然,则颜子之箪食瓢饮,原宪之蓬户瓮牖,彼非不能求取富贵,而其所以然者,何人识其趣哉?
神仙为人生至高无上之乐境,其妙趣非可言喻。迷于物欲者,岂足以了解神仙。有人以为神仙之说,出于道教,如佛教之空虚相同,只是劝人为善而已。如此说法,对神仙虽未加非薄,然对仙与佛之真义不解。儒家纯讲现实人生,修齐治平之道,愈进入深境,愈切现实;然现实之中,往往不如人意,忧烦多端,佛家鉴于人世之事,永难圆满,众生之苦,永无已时,诚不若一暝不顾矣!于是乃走出世之路,绝尘缘而归净土,愈深入其境,愈远于现实。然人不能脱离现实,道家思想则在出世入世之间,无为而无不为,既能和光同尘,宽容于物;亦能致虚守静,寂寥独立;既能与天地往来,上与造物者游;亦能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道家可以出世,可以入世,无往而不超然,此即所谓真人,即道教所谓神仙。
道教依托道家,以神道设教,取道家之理论而加以神化,使人有神秘之感,以增加宗教信仰。各大宗教之教主,皆为大仁大智之哲人,对人生有独到之悟,而发明其义理。宗者,本也,以其所见之义谛为本,而教化世人,因名曰宗教。人本有好奇之心理,高深之人生哲理,其中本有无穷之蕴奥,此非物质科学之知识所能探究。凡宗教皆含神秘意味,故能对人生发生特殊力量,道教将道家之真人黄袍加身,化装为神仙,妙不可测,故使上至帝王,下至庶人皆崇慕之。不明其真义,徒自其神秘处用心,以误传误,学长生不死,求点石成金,不见有验,乃发生反应,以神仙之道为迷信虚妄,因而蔑视道教。道教依托道家而成立,自汉末与儒、释并列,因而有三教之称。儒家虽异于宗教,然宗教之化世,有助于儒家之经世,且圣贤仙佛之道,并行而不相悖,《系辞》所谓「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也。人不能脱离现实,故儒家之道,为人生必经之径,然娑婆世界,苦恼系多,使人厌烦,于是宗教家开辟出世之路,使人另有新境界以安身立命。出世思想,以佛家为最深刻,最为彻底,道教在出世入世之间,似乎无明显之界限,儒家之隐士与道教之道士每无分别,大儒如卲康节、周濂溪、朱晦庵等,借道家之「太极图」作骨干,建立理学,又皆崇拜道士陈希夷;乃至欧阳修、苏轼等皆好神仙(见叶梦得《避暑录话》),然而皆站于儒家之立场,不承认对道教之关系。乃至民间许多风俗、信仰,大都出自道教,而处世行事之道,仍依儒家为本。道教在无形中潜力甚大,而外表不甚显著,西哲罗素谓中国无宗教者此也。
道教而今日行没落,什可慨也!岂惟道教没落,当此唯物思想泛滥之日,其他宗教亦皆随之没落,教徒虽多,大都只有生活团体组织,真有信仰者,寥若晨星。不意今有荷兰青年学者施博尔,系法国巴黎大学宗教历史博士,费十载之工夫研究中国道教,乃信仰道教,来中国实际考察,携带妻女寓居台南市兴华街,拜一老道士为师,广搜中国经史子集之大全,及《道藏》一千二百本,昼夜研读,道袍道冠,参与诵经祈祷种种法事,敬慎谨严,为道士之楷模,精诚无间,七年学成而归,时年三十六岁,自谓欲作一完善道士,须有二十年以上之苦修(民国五十七年三月二十三日,联合报记者访之,志其事颇详)。噫!异邦之人,对于中国文化,竟有如此之信仰,对追求真理,境有如此之毅力,真令人感激也!而吾国一般自命为知识份子、实利主义者,正积极破坏自己之文化,宁不可耻!
余出自儒门,而对于百家之学皆虚心揅求,尤好道家之言,因而涉及道教问题,欲将神仙之说加以阐明,客岁乃遍参《道藏》五千四百八十五卷,其中道家经籍及医药诸书,昔年皆已读之,兹详读道教经典、方术各部,有人讥其中收罗杂芜,浅俗之品亦列在内者;盖宗教劝善警世,每用通俗之言,以资宣传,此只关其大义,不必究其实际,且神话野谈,讲因果报应之事,用之于传教,皆有裨于世道人心,不可以此而忽视《道藏》;故有详读之,略有所悟。昔玄奘大师译《大般若经》、既成,每窃叹此经意境太高,恐此土众生,智亮狭小,难于领受,辄不胜其嗟惋。道教修行之至高境界为神仙,余每见世人误解神仙,亦不其嗟惋!乃作此书,以明神仙,此书原名「所谓神仙」,后乃易名「道家与神仙」,神仙玄渺之义,幽微之说,非笔墨所能详,兹谨述其大端,以志粗浅之见云尔。
中华民国五十九年五月海阳周绍南敬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