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退订
首页    |    哲学类    |    哲学类

荀子要義

 
 
产品说明
图书资料:
  • 作  者:周绍贤 着
  • 出版日期:2015年7月再版
  • 版本备注:据1977年3月初版复刻重制
  • 页  数: 228页
  • ISBN:9789574325535
  • 图书尺寸:A5
内容简介:
战国之世,儒风已凌迟衰落,诸子百家争鸣,然在当世能特然挺起,以明世博学之才,继孔学、宏仁道、辟邪说者,孟子而后厥为荀子,故《史记》以孟荀并列录之。 《荀子要义》一书详论荀子学说思想,较其与孟说,并兼论荀子与法家思想,使读者了解荀子学说之实况。本书收录「荀子略传」与周绍贤教授自序。

作者简介:
周绍贤教授(1908-1993),童年师从晚清进士杨玉相,读五经,习诗文。 1933年,就读于梁漱溟创办的乡村建设学院。 1949年秋赴台湾,曾任东吴大学、师范大学、政治大学教授,兼任辅仁大学哲学研究所教授。
着有《魏晋清谈述论》、《道家与神仙》、《老子要义》、《庄子要义》、《孔孟要义》、《荀子要义》、《佛教概论》、《中国文学述论》、《论李杜诗》、《汉代哲学》、《先秦兵家要旨》、《道教全真大师丘长春》、《文言与白话》、《应用文》、《松华轩诗稿》等。

目次:
自序
荀子略传
一、 性恶论
二、 心论
三、 天论
四、 礼论
五、 乐论
六、 政治
七、 崇先王法后王
八、 王霸
九、 议兵
十、 教育
十一、 正名
十二、 荀学与法家

自序:
战国之世,道术分裂,诸子争鸣,互相攻难,〈韩非子‧显学篇〉谓「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知儒,犹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之儒,有仲良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孟氏即孟轲,孙氏即孙卿。百家之学,各立门户,各是其是,即儒门之中亦分派系,或「术谬学杂」而言论失真,或「呼先王以欺愚者而求衣食」,是故荀子在当时指出有「贱儒」、「俗儒」一般败类(见〈非十二子〉、〈儒效〉篇)。儒家之风已陵迟衰落,是以引起杨墨之攻击;而在当时能特然挺起,以名世博学之才,继孔子之学,宏仁义之道,辟邪说以正人心,使百家相形失色,而丕振儒术以传于世者,孟子而后,厥为荀子,故太史公以孟荀并列,为之作传,着于《史记》。
法家攻击儒墨与道家(《韩非子》显学篇、忠孝篇),儒墨之相攻尤厉。古书记述简略,孟子斥杨墨,谓其无父无君,后世或以为此言过什;其实后世未见当时杨墨末学之流弊,便不知孟子之言有所据,试看荀子所刺之「贱儒」,「无廉耻而嗜饮食」,儒家本身不隐讳其同界中之劣迹,然则杨朱墨学之劣迹,孟子岂能为之隐讳?孔墨已殁,后学互相诽毁,初则针对当前人物之劣点而下攻击,继之以为并其祖师亦攻击之,免得其徒属恃为护符;孔墨遂间接受到轻蔑。各家之间,壁垒之所以形成,大抵如是。
《荀子》天论及解蔽篇谓:老、庄、慎到、宋钘、申不害,各家之说,皆有所偏,而归本以「王道」,孔子为正宗,此皆当时对各家之辩难而发。墨家反对儒家最甚,荀子指责墨家亦最甚,〈儒效〉、〈王霸〉、〈天论〉、〈礼论〉、〈乐论〉、〈解蔽〉各篇,皆屡屡驳正墨子。 〈非十二子〉、〈不苟〉、〈儒效〉、〈解蔽〉各篇,对惠施、邓析之诡辩,〈修身〉篇对「坚白」「同异」之怪说,皆作严正之抨议,谓「凡言不合先王,不顺礼仪,谓之奸言;虽辩,君子不听。法先王,顺礼仪,党(亲比也)学者,然而不好言,不乐言,则必非诚士也」(〈非相篇〉)。荀子在当时,隆礼仪,崇师法,主张「上则法舜禹之制,下则法仲尼子弓之义」(〈非十二子〉),在百家喧嚣之中,「贵公正,而贱鄙争」,「以仁心说,以公心辨」(〈正名篇〉),对于「欺惑愚众」之说,直斥不知是非,「辩而无用」,足以「枭乱天下」(〈非十二子〉 ),荀子真儒家之「诚士」,孔门之龙象也。
后世以荀子〈荀子‧非十二子〉篇谓子思唱五行之说,孟轲和之,将子思、孟子列于惠施等怪说之流,又以性善性恶两说不同,又以孟子讲遵先王之道,而荀子主张法后王;遂谓荀孟相反,故〈非十二子〉贬斥孟子。夫子思、孟子书中并无五行之说,而五行之说并非子思所造,因此,杨注谓「五行、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也」;以五常为仁义礼智信,见于〈论衡〉 、〈问孔篇〉,不见子思、孟子之书,若五行果为五常,则仁义礼智信,荀子岂能非之?按荀子之书,在唐以前已编简烂脱,传写舛误之处甚多(杨倞《荀子序》)。例如〈君子篇〉,内容与篇名全不相关,杨注谓此篇皆论人君之事,「君子」当为「天子」之误;又有人谓此篇乃〈君道〉篇之脱简。又如〈非相〉篇之后两章,与非相无关;〈天论〉篇之末段,与天论无关;〈正名〉篇之后半篇,自「凡语治而待去欲者」以下,为欲望论。章幅如此错乱,字句谬误尤多,故〈非十二子〉诬子思、孟子之语,实大有疑问,是以《困学记闻》十云「荀卿〈非十二子〉、《韩诗外传》四引之,止云十子,而无子思、孟子。愚谓荀卿非子思、孟子,盖其门人如韩非、李斯之流,托其师说,以毁圣贤,当以《韩诗》为正」。杨注云「〈大略〉篇,为弟子杂录荀卿之语」。 〈尧问〉篇谓荀子之善行,「孔子弗过」,亦显然为弟子所作。 〈非十二子〉诬及子思、孟子,若非李斯之流所增入,定亦字句有错乱,例如〈非十二子〉篇末,有所谓「子张氏之贱儒,子夏氏之贱儒,子游氏之贱儒」,系指战国末世自命为学本三子者而言,非直斥子张、子夏、子游也。而总之贬子思、孟子于奸言怪说之列,无的放矢,必非荀子之言。
至于性善性恶之说,亦不至两相水火,孟子谓「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离娄〉篇),并不否认人有恶性;荀子谓「涂之人可以为禹」(〈性恶〉篇),并未否认人有善性;孟子谓「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滕文公〉篇);荀子谓人「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性恶〉篇);总之皆注重礼义教化,两家之说,殊途同归。荀子虽言性恶,而对「孟子曰人之性善」,仅曰「是不然」,语意平和,与〈非十二子〉中之语气不同;犹之孟子弟子公都子以「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等说,质询孟子性善之说(〈告子〉篇),只是讨论问题,并非恶意反驳,且〈大略〉篇内尚有荀子称道孟子之语。
宋明理学家,程、朱、陆、王,皆拥护性善之说,以孟子为孔学之真传,程伊川责荀子性恶之说谓「其学极偏驳,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因性恶之说,遂置荀子于杂学之列。至清时,荀学始渐抬头,戴东原讲心知,凌廷堪讲礼,其意多类荀子,然未尝明宗荀子。姚鼐作《李斯论》,驳苏轼将李斯之罪归于荀子,方苞作苏文评语,亦谓苏氏之论失当,「荀子之学以法先王守礼度为宗」。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儒家类谓荀子「宗法圣人,诵说王道」。钱大昕《荀子跋》谓荀子「吐辞为经,优入圣域」。郝懿行作《荀子补注》,与王引之《论荀卿书》,谓性恶之说,自有其义理,并无不当。此后王先谦作《荀子集解》,刘师培作《荀子补释》;研究荀子,发表论述者渐多,于是荀学乃兴。晚近学者以荀子正名之论,养心之说,及天论制天、用天之义,以与西方之哲学思想相比,于是荀子又被另一眼光所重视,地位高升,与孔孟并称为儒家之三大师。
《荀子》书,自昔传诵者较少,因而历代抄写错误,亦乏人追究,在唐朝杨倞作注时,已感舛误甚多,文义难通,难经杨氏苦心校勘,及清朝学者多人补释,其中仍多难解之处。兹因于哲学系讲授此书,乃综合各篇,撮其要旨,集其言论,作全部有系统之讲述,笔之于书,名曰《荀子要义》,使学子了解荀学之实况。至于掘发奥义,阐扬新说,则非余之謭陋所能为也。
中华民国六十六年二月海阳周绍贤序于国立政治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