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退订
首页    |    哲学类    |    哲学类

老子要義

 
 
产品说明
图书资料:
  • 作  者:周绍贤 着
  • 出版日期:2015年7月再版
  • 版本备注:据1977年9月初版复刻重制
  • 页  数: 324页
  • ISBN:97895725528
  • 图书尺寸:A5
内容简介:
《老子要义》前编阐明老子思想内涵;后编为周绍贤教授书法手稿,总述《道德经》每章大意,并逐句解释之。本书收录周绍贤教授自序,阐述其著作本书之思想缘起。

作者简介:
周绍贤教授(1908-1993),童年师从晚清进士杨玉相,读五经,习诗文。 1933年,就读于梁漱溟创办的乡村建设学院。 1949年秋赴台湾,曾任东吴大学、师范大学、政治大学教授,兼任辅仁大学哲学研究所教授。
着有《魏晋清谈述论》、《道家与神仙》、《老子要义》、《庄子要义》、《孔孟要义》、《荀子要义》、《佛教概论》、《中国文学述论》、《论李杜诗》、《汉代哲学》、《先秦兵家要旨》、《道教全真大师丘长春》、《文言与白话》、《应用文》、《松华轩诗稿》等。

目次:
前编
一、 老子考证
1. 姓名籍贯考
2. 出仕及官职
3. 孔子问礼
4. 归隐及出关
5. 老子之书
6. 后裔
二、 老子哲学
1. 本体论
2. 无为而无不为
3. 相对论
4. 结论、余言
后编
道德经释义

自序:
中国自黄帝时已灿然大备,惟政治、教化、军事、天文、历法、数学、医学、音乐等等,一切经常应用之学,皆在随时实施之中以相传授,缺乏文字记载。而学术思想、义理言论,因非文字所能尽其意,故亦多凭口传而乏著述。至春秋时,著书之风渐盛,孔子整顿六经,六经为古传之学;老子着《道德经》,每引「古之所谓」或「故圣人云」,亦系承述古人之学;孔老皆缵前圣之绪,而家以独到之睿见,以著书立说,其承先启后,为当代之大师,立言传道,皆功垂万世也。
〈礼运‧大同〉章所讲「大道之行也」之大道,与《老子》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之大道相同。 〈大同〉章郑注「同犹和也、平也」。引申其义,大即天下统一,同为厉害均等,亦即天下道同风一而无分裂,社会生活均衡而无纷争;政治达此境地,则人心浑厚,世风淳朴,无物我之介,无利害之争,即成为「安其居,乐其俗」,「窃盗乱贼而不作」之大同世界;此与法家严法控制之政治思想绝不相同。孔老在衰乱之世,皆慕想大道之行、盛世之治。然大道既废、既隐,不得不讲仁义,而总必以大道为最高之目标。
宋儒以承儒家之道统自居,以为儒道不相能,故贬抑老子;其实老孔之时,道术尚未分裂,故孔子问礼于老子,闻老子所讲古人之言与乱世立身之道,赞美老子「其犹龙乎」!后世或以老孔皆在乱世,老子思想消极,故独善其身而归隐;孔子思想积极,故周游列国,志在兼善天下。其实老子为周太史已久,因周室已衰,不足与有为,且己身已老,不可恋位,理宜退休归隐,并非消极;孔子奔走列国十四年,见道不行,亦只得罢休,故欲「乘桴浮于海」,又「欲居九夷」。老孔而后,有儒道之分,世人自其外表态度而言之,谓隐居之士为道家,用世之士为儒家,两家显然不同。其实老孔皆曾官居显职,为国宣劳,晚年皆为隐君子。 《论语》中孔子对隐者亦表示敬重,《老子》书中亦讲治国用兵之道。名臣退位则为隐士,隐士亦可出而为名臣,孔老之道不相悖也。
及至战国,道术分裂,百家争鸣,各立门户,而且一家之学亦相判离,「儒分为八,墨分为三」(〈韩非子‧显学〉篇)。杨朱初学于道家,而后来自立其「为我」主义;韩非、李斯初学于荀子,而后来转入法家;诸如此类颇多,则儒道两家各树一帜,亦不足异。自此而后,「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史记》卷六十三),两家形成对垒,及至宋儒如程伊川、朱晦庵等,皆对老子作诟厉之评语(《二程全书》十八、《朱子语类》一百二十五);噫!此岂孔老所及料哉?
中国伦理教化,政治制度,自黄帝而后,已有一贯之规律,至周而文化大盛,老孔之学术思想,当然为同一根源。惟孔子之人生观以仁为出发点,故栖栖皇皇,热心济世,抱「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之精神;老子之人生观以智为出发点,故秉要执本,精神态度,皆正大高明而不相鉏铻,其学术思想亦相辅为用,相得益彰也。
惟老子所讲修身、处世,以及治国用兵之道,多为众人所忽视之一面;对于众人所知之常识,不加赘说。众人知进退而不知退,知得而不知丧,知安而不知为,知存而不知亡,知刚强之力,而不知柔弱之用;知争先之利,而不知谦下之益;老子则专讲人所不知之一面,提出警告、使人戒慎。见非常之理,发非常之言,其「正言若反」,本为至理,而有人视为怪迂;其论道之体用,妙美精深与大易相通,而有人谓为虚无;是以下士闻其道而大笑之,老子云「不笑不足以为道」(四十一章)。井蛙不可以语海,夏虫不可以语冰,下士不可以语道,下士不离俗流,至道妙义,岂下士所能领略哉?
古之学术思想,多凭口传,战国之世,学说纷纭,有人辑黄帝之言,着之于书,当然难免有后人增入之言,〈汉书‧艺文志〉所载《皇帝铭》六篇,今所存者有《金人铭》、见〈孔子家语‧观周〉及《说苑》卷十;《巾几铭》、见〈路史‧疏仡纪〉;其言与《老子》相合,且有与《老子》相同之语。 〈皇帝‧君臣〉十篇,班固云「与《老子》相似」,此书已佚。 《皇帝四经》四篇,六朝以后已失传;今一九七四年,《皇帝四经》于湖南马王冢出土,《四经》后部为《老子》全文,此书为帛本隶书,抄写时在汉文帝初年,《四经》篇目:〈经法〉、〈十大经〉、〈称〉、〈道原〉。其中所讲治国用兵之道集成败祸福之理,皆与《老子》相似;黄老自战国时成为一家之言,故其书合为一编。惟《老子》讲「道」,而《四经》中「道」、「法」兼称,《老子》讲「名」,而《四经》中「形名」并论。 〈称〉篇有云「善为国者,太上无刑」,而〈经法〉篇则讲道法形名,谓「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执道者生法而不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又屡讲形名之功用,谓「形名立,则黑白之分已」。 〈称〉篇云「建以其形,名以其名」,「待表而望则不惑,案法而治则不乱」,「今之曲直,审其名以称断之」。此即法家所取而以为依据者也,〈管子‧任法〉篇云「皇帝置法不变」,〈吕氏春秋‧序意〉篇云「文信侯尝学皇帝之法」。盖自战国时,法家即依皇帝刑名之说,而演出刑名之学,故《史记》将老庄与申韩合为一传,谓申不害「学本黄老而主刑名」;谓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其实法家之政治思想与黄老大不相同,黄老以道术为治,法家以刑罚为治;当时百家互相攻难,法家之劲敌为儒家,儒家祖述尧舜,师承孔子;法家则借重皇帝、老子以与儒家相抗,假借黄帝形名之说,而附会于刑名;屈引老子「刍狗」人民之意,而惨礉少恩;然其于黄老之「无执也,无处也,无为也,无私也」之主义(〈经法〉篇),则未尝接受。
汉朝以黄老起家,张子房深得黄老之旨,以道家之兵法运筹帷幄,辅高帝、灭强秦、平群雄、定天下、建立汉朝,而实践老子之训「功成、名遂、申退」,诚所谓「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者也(〈庄子‧秋水〉)。曹参、陈平皆好黄老,用兵则为良将,辅政则为良相;汉初开国之武功文治,实以黄老之学为主,是以黄老之学大盛。及至文帝以恭俭御世,益显黄老清简之治,是以海内富庶,人心向化,几致措刑。景帝继之,移风易俗,黎民淳厚,成为郅治之世,此真黄老治术;申韩刑名之学,非黄老之本也。
自古世道之乱,由于名利之争,故道家修身贵不争之德,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至人神圣,皆无私心名立之争,谓「道之争以治其身,其余绪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庄子‧让王〉),不能自治,安能治人?故修身自强为大事,自身健全,方能与问国事,故曰「其余绪以为国家」;自身健全,德高学博,对天下事了如指掌,故帝王之功若由圣人为之,犹如乌获扛千钧之鼎,众人以为难,在圣人则为举手之劳,平常之事耳。
儒家之热心用世,固为可贵;道家之恬淡超世,岂不可贵?如人人皆欲用世,而人浮于事,争端乃起;道家之超世态度,人皆争先,己独于后,「人皆求福,己独曲全」(〈庄子‧天下〉),本身之志愿如此,适所以减少社会之纷争,调剂人群之和气,此人生必有之美德,既不汲汲于名利,亦非消极于世事。孔子亦云「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述而、泰伯篇),进退取舍,咸得其宜,儒道两家所同然也。
道家思想幽深,陈义过高,汉时复兴儒学,而名臣硕学、大抵儒道兼综,甚至特崇道家,如司马迁「崇黄老而薄五经」(〈后汉书‧班彪传〉 ),班嗣「虽修儒学,然贵老庄之术」(〈汉书‧叙传〉);桓谭云「世之好《老子》者,以为过于五经,自汉文景之君,及司马迁,皆有是言」(〈汉书‧扬雄传〉)。唐玄宗问道法于吴筠,筠答曰「道法之精,无如五千言,其诸枝词蔓说,徒费纸剳耳」(〈旧唐书‧隐逸传〉),吴筠为道士,故当作如是言;而兵部郎李约注《道德经》亦云「六经黄老之枝叶耳」。自宋时,理学家尊儒学而抑道家,然而太祖、太宗皆喜闻老子言,欧阳修谓:道家无为之义,「圣人南面之治,不可易也」。苏辙作《老子解》,谓苏籀曰「言至道,无如五千文」,此其尊老并不逊于尊孔也。
学问知情趣,犹如饮食,有人对不合自己口味之物,往往浅尝辄止,遂谓其不美。有人对于老子亦然。叶梦得谓「老子之书,其与孔子异者,皆矫士之辞;而所同者,皆合于《易》」。程大昌作《易老通言》谓:误解《老子》者,「盖不得其要,而昧其所长也」。顾栋高将五经比如五谷,为日常生活所必需;将老学比作乌头,谓其有毒,只可列为药品,不如五谷功用之大。其实乌头治病之功效,亦非五谷所能代替,其意在贬抑老学,而适以提出老学之价值。魏源谓:五经为经世之书,《老子》为救世之书,可谓持平之论矣!
总之儒、道阐扬人生之真义,指陈人生之正路,自古相辅为用,各擅其功。老子察天道变化之妙,审世事反常之机,悟相对之理,立非常之论,烛幽鉴微,旨趣深远,其书非一阅辄了,其道非一闻便知;必须精心寻思,始能入其径;必须深明世故,始能通其旨;故孔子赞老子犹龙,庄子称老子为博大真人,司马迁谓「老子深远矣」!历代名士之儒、清高之士,各悟其理,各致其用,受其教泽多矣。英国哲人罗素研究中国文化,尊颂孔子,民国九年来华至北京,有人为之介绍老子并略讲《老子》大意,罗氏闻之,大为惊叹,谓「不意中国数千年前,竟有如此之大思想家,奇哉!奇哉!」尔时德国学术界亦组织《论语》、《老子》研究会,以参证西方之哲学理论。最近美国作家米勒所选世界「古今十大作家」,将老子《道德经》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道家之学,非近世所竞尚之种种权术主义;乃人生必有之义,乃人类道德文明之至高境界,与儒家之学同为人类自求多福,促进世界大同之光明大道。
余素喜读《老子》,民国四十三年曾撰「老子之生平及其书之考证」,发表于《大陆杂志》第八卷第七期。四十四年曾撰「老子学说浅释」,发表于《建设杂志》第四卷第五期。今仍依浅见所及,撰述老学大旨,自知粗浮之说,平庸之言,管窥之尠,挂一漏万,故复将五千言每章总术大意,并逐句解释,合为一编,名曰《老子要义》,尽思考以求通解,未能阐发玄义奥理也。
中华民国六十六年九月海阳周绍贤序于国立政治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