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退订
首页    |    哲学类    |    哲学类

莊子要義

 
 
产品说明
图书资料:
  • 作  者:周绍贤 着
  • 出版日期:2015年7月再版
  • 版本备注:据1983年8月初版复刻重制
  • 页  数: 102页
  • ISBN:9789574325511
  • 图书尺寸:A5
内容简介:
本书就庄子之宇宙观、空观、生死观、政治思想、道德境界等加以析论,阐述道家之人格,并录有「庄子考证」。书末附录「拟庄」七篇,是为作者精研庄学之大成。

作者简介:
周绍贤教授(1908-1993),童年师从晚清进士杨玉相,读五经,习诗文。 1933年,就读于梁漱溟创办的乡村建设学院。 1949年秋赴台湾,曾任东吴大学、师范大学、政治大学教授,兼任辅仁大学哲学研究所教授。
着有《魏晋清谈述论》、《道家与神仙》、《老子要义》、《庄子要义》、《孔孟要义》、《荀子要义》、《佛教概论》、《中国文学述论》、《论李杜诗》、《汉代哲学》、《先秦兵家要旨》、《道教全真大师丘长春》、《文言与白话》、《应用文》、《松华轩诗稿》等。

目次:
自序
庄子考证
庄子要义
第一章 宇宙观
第二章 空观
第三章 生死关
第四章 政治思想
第五章 道德境界
第六章 自然
第七章 性命
第八章 养生
第九章 内圣外王
第十章 道家之人格
第十一章 结论
附:拟庄

enlightened自序:
以经世致用知学以自期者,阅庄子之书,必曰此玄虚之谈,无关治平之旨也。此往昔躁进之士,拘执之儒,以多为然。而况时逢叔世,迷心物欲者,高谈其实利之论,当更以庄子为不屑道矣。物欲思想,汨没理性,恶由是兴,而乱由是起。禽兽犹有合群之德,同类不相食,物欲思想炽盛,则弱肉强食,无所忌惮,庄子所谓「子有杀父,臣有弑君,正昼为盗,日中穴阫。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庚桑楚篇)。似此,人而不如禽兽之恐怖社会,其即实现于物欲思想盛行之时也。然而人类终为万物之灵,决不愿沉溺于禽兽不如之野蛮生活中,其理性不能为物欲所毁销,终必起而消除此病也。
众人争名夺利,为物欲作祟,邦君弄政权,争霸主,亦系物欲作祟,大学云「一人贪戾一国作乱」,一人即邦君,上行下效,自春秋以至战国,列国互相侵伐,孔孟以王道仁义游说诸侯,欲其戢私欲而息战祸,皆失败而归。庄子当此乱世,见世人迷于物欲,「乱世沉浊,不可以庄语」,乃「以深为根」,以道为本,以戹言、重言、寓言、无端崖之辞(天下篇),着而为书,穷天人之际,具微妙之义,教人养心缮性,翛然达至乐之境,读者倘能有稍解旨趣,个人可免欲火烧身之苦,众人可减欲火「焚和」之灾(物外篇),此清儒魏源所以谓:道家之书「救世书也」(《老子本义》、《论老子》)。 〈礼运〉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儒家以人欲与生俱来,无法禁绝,而「人欲」又有其自然发达之本能,亦不必加以启导,但如任其放恣,必演成惨烈之人祸,故儒家注重启发理性,一面克己自约,以节制人欲;一面使人相互之间,以礼让情感消除私欲之冲突;如此而开人群文明之风。庄子见世间之变乱,人生之苦恼,皆因物欲引发而起,人为万物之灵,反而为外物所奴役,「以物易性」(骈拇篇),此诚愚妄之事。人类非振奋自觉,不能超出欲海。振奋自觉,神智清明,始能不役于物。 「物物而不物于物」(山木篇),始能适真性以遂自然之乐。庄子以人不可违自然,故其摈斥利欲,亦非禁欲主义;盖天地畜养万物,各赋以生存之道,而各有其定分,「鹪鹩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逍遥游篇)。物质所需,足以养生足矣,若纵欲妄取,则侵及他人,「利害相摩」、「以利累形」、「见利轻忘其身」,所谓「危身弃生以殉物」 (让王篇),岂不违背自然而毁坏人生之道?
俗人沉于欲壑,其生活趣味,亦只限在「饮食男女」之中而已,宇宙旷达之境,高尚至乐之趣,岂俗见、俗肠所能领悟? 「嗜欲深者,天机浅」(大宗师篇)。唯能恬淡寡欲,超然物外,始能「乘物以游心」(人间世篇),「仿佛乎尘俗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乐」(大宗师篇),所谓「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田子方篇),庄子即此等境界之人也。其思想在出世入世之间,无往而不自得,其钓鱼濮水,独善其身之生涯,为众人所易识,而其秕糠尘世,解脱物累,「上与造物者游,下与外生死无始终者为友」(天下篇),此种超世精神,则非众人所能想像,甚且被斥为荒诞,鷃雀不知鸿鹄之志,难怪其然。即世间恒见之事,亦非尽人所能知,义勇之士,见危受命,懦夫不明其意恉:贫苦之人,拾金不昧,偷儿难解其心理;而况庄子之博大思想,「芴漠无形,变化无常,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天下篇),俗流不能识其度量,庸夫讵能加以铨衡?庄子亦自知其道难遇知音之人,故曰「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齐物论篇),故不明庄子而妄加讥娸者多矣,所谓「下士闻道,大笑之」(《老子》),又何足怪?
憨山云「闲尝私谓,中国去圣人,即上下千古负超世之见者,去老唯庄一人而已。载道之言,广大自在,除佛经,即诸子百氏究天人之学者,唯庄一书而已。借令中国无此人,万世之下不知有真人;中国无此书,万世之下不知有妙论」(《观老庄影响论》)。庄子洁己修身之入世态度,与诸贤无异,其异光特彩即在其超世思想,其不易为人所识而遭非议者,亦即在其超世思想。非由道德人生不能入于超世思想,反对超世思想而非薄超世思想者,犹之不食某种食物而诅咒某种食物也。老庄而后,儒道两家互相牴牾,儒家后学往往贬抑老庄,然而超世思想为人生必有之一义,故虽贬抑,亦不能损其价值,清儒将庄子之学比为药材中之堇(又名乌头),言其有毒,只可作治病之用也,此虽贬抑庄子,而恰好说出其一部份价值;乌头故无米栗之功用,然遇某种疾病,非乌头莫治,则乌头之功用又非米栗可取代。有超世思想始能视富贵如浮云,天下大乱,君子治道消,虽热心救世之圣人亦只得借超世思想以寄其心志。颜子陋巷安贫,孔子称其贤,如只能安贫便可谓贤,则贤者亦不过如常人之安分守法而已,有何可贵?然而孔子称其贤者,盖以其含醇守朴,乐道忘俗,有超世之度也。庄子屡借重孔子之言以明道,史迁《庄子列传》谓庄子诋訾孔子,其实庄子并非诋訾孔子,乃诋訾学孔子之迹者也。庄子亦履赞颜子,〈大宗师〉篇载:颜子讲物我两忘,「同于大道」之境界,孔子大为赞叹;《论语》载颜子之贫苦生活,「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亦即物我两忘之超世境界;泰然抱达观于无为之场,怡然齐贵贱于不争之地,此孔子所以称其贤也。孔子固为讲人生实际哲学之圣人,然而大道包罗万有,甘酸辛苦,诸味不同,期于各适其口;药无偏胜,对症为功,在乎人之善用;故孔子闻老子之玄言,只叹其犹龙,而不加评议;假如孔子遇庄子其人,当亦必曰:各行其志,道并行而不相悖也。
《汉志》载庄子之书共五十二篇。今所存者,分内篇、外篇、杂篇,共三十三篇。考据家谓内七篇为庄子所撰,余皆庄子后学所述,此不必深究也。王夫之谓外篇盖为庄子之学者引申庄子之义。陆长庚谓杂篇乃庄子平生绪言,掇述于内外篇之后者。是则外篇、杂篇,亦总为庄子一家之言,犹之论语亦为孔门后学所记,然其为孔子学说无疑。论其义理,言归一宗,不必计其文出谁手也。余素喜读《庄子》,初则爱其文章如长风鼓浪,波澜壮阔,词旨渊懿,神味隽永。久之对其义理略有所悟,乃录为一册,名曰《庄子要义》,盖就自心所得者,录其纲要而言,管见所及,纵为古人之糟粕,犹不能得其万一,岂敢以此谫浮之言,为真实之要义?虽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而微言妙义,只可意会,不可言诠,尤非文字所能道也。噫!漆园往矣,倘世人稍解其书,虽未能深入大道之乡,如真人之超脱自在;亦不至欲火自焚,燃及他人,演成互相毁灭之浩劫矣。
周绍贤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