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退訂
首頁    |    宗教類    |    宗教類

道家與神仙

C0006
 
 
產品說明
►訂購道家與神仙電子書

圖書資料:
  • 作者:周紹賢  著
  • 出版日期:2015年7月五板
  • 版本備註:據1987年3月四版復刻重製
  • 頁數: 278頁
  • ISBN:9789574324651
  • 圖書尺寸:A5
內容簡介:
      本書屬於宗教哲學。為道家哲學之專著,而貫穿其他宗教義理。神仙為道教人格之最高境界,此書即說明何謂神仙,說明道教與道家之關係,及仙、佛、聖賢之異同,作者生平熟讀道家之書,並細研《道藏》五千四百八十五卷,經二年寫作工夫,始成此書,字句力求簡明,總計十五萬餘字。

作者簡介:
      周紹賢(1908-1993年)名延著,山東海陽縣人,歷任中學、大學教師三十餘年。童年師從晚清進士楊玉相,讀五經、習詩文,就讀於梁漱溟創辦的鄉村建設學院。抗戰勝利後,任青島市《公報》主筆,並被選為市議員。1949年秋來臺,曾任東吳大學、師範大學、政治大學教授,兼任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著有《魏晉清談述論》、《道家與神仙》、《老子要義》、《莊子要義》、《孔孟要義》、《荀子要義》、《漢代哲學》等。

目次:
[第一章   神仙思想之由來]
一、 黃老之學   二、 神仙之說起自何時   三、 神仙之說起自齊國   四、 神仙之說倡自齊人
[第二章   道家]
一、 老莊要義   二、 黃老養生之說   三、 黃老所崇之人物   四、 莊子所崇之人物   五、 超生死  六、 真人
[第三章   道教]
一、 何謂宗教 二、 道教之創始人物 三、 道教之形成及其派系 四、 道教之祖師 五、 道士
[第四章   道教之道]
一、 以道德經為基本聖典 二、 由道家之言而演出道教之言 三、 三教並稱 四、 三教相攻 五、 三教合一 六、 道可相融而三家分立
[第五章   神仙]
 一、 神仙之法相 二、 神仙之品位 三、 仙界洞天 四、 如何成仙 五、 神仙之實況
[第六章   修練]
一、 心性 二、 三寶 三、 金丹 四、 守一與存思 五、 導引與行氣 六、 服食 七、 養生要言 八、 結論
[第七章   方術]
 一、 誦經 二、 祈禳 三、 符文咒語 四、 其他法術 五、 結論
[第八章   此之謂神仙]
 一、 神仙並非奇異 二、 神仙不離常道 三、 仙道簡述 四、 結論
附:清靜集、道家與神仙讀後

自序:
  穴居野處,變而為華屋樓閣;茹毛飲血,變而為美饈佳餚;以至行路有車,渡水有船,航行天空,潛游海底,此人類生活之進步也。聚麀苟合,變而有夫婦制度;攘奪侵占,變而為禮讓廉介;乃至倫理、宗教、文學、藝術,此亦人類生活之進步也。前者為物質生活,後者為精神生活,人皆知物質缺乏,難於生存,而詎知精神喪失,亦難於生存也。故二者相輔為用,無軒輊之分。
  今世之人,好談社會進步,而其所謂進步,大抵指物質生活而言,物質生活突飛猛進,而人之所求欲無厭,冬煖夏涼之美居,金漿玉液之珍食,熊掌駝蹄,食之已厭,進而求龍肝鳳髓,愈難得者,愈為可貴,「高樓一席酒,窮漢半年糧」,奢侈無度之享受,人人苦心求之,貪得無厭,因而貪污、搶劫、欺詐、竊盜,殺人自殺之案,日盛一日,抹煞天賦之理性,任慾性以茲事,終日蠅營狗苟,心目中惟有貨材利慾,人類變為冥頑不靈之動物,自身之生活,如蠶之食桑,蟻之逐膻,而罔顧是非;對人之關係,純為利用著想,甚至弱肉強食,無所不至。社會混亂,世界戰爭,皆由此起,物質慾望之追求,至於此極,為人生之福?抑為人生之禍?一般人之觀點,各有不同。
  沉於慾海苦痛之中,何以救之?儒家之養心寡慾,道家之清靜無為,釋家之戒心戒慾,皆慾海救生之津梁也。吾言至此,唯物思想之徒,必大笑曰:「此真頑固而開倒車者也」。老子云:「不笑不足以為道」。彼喪失精神,泯滅理性之野蠻思想,何足一笑哉!笑我者任其癡笑,而我在此陋室之中,獨坐自談,上窮碧落下黃泉,方內方外,無所不談,茲所談者為神仙思想。
  陷於塵世煩惱之苦者,每慕其想像中之神仙生活,神仙生活確實有之,並非空想,人患不求耳。欲求神仙生活,必先了解精神生活,始肯捨酖酒而飲甘露。若不然,則顏子之簞食瓢飲,原憲之蓬戶甕牖,彼非不能求取富貴,而其所以然者,何人識其趣哉?
  神仙為人生至高無上之樂境,其妙趣非可言喻。迷於物慾者,豈足以了解神仙。有人以為神仙之說,出於道教,如佛教之空虛相同,只是勸人為善而已。如此說法,對神仙雖未加非薄,然對仙與佛之真義不解。儒家純講現實人生,修齊治平之道,愈進入深境,愈切現實;然現實之中,往往不如人意,憂煩多端,佛家鑒於人世之事,永難圓滿,眾生之苦,永無已時,誠不若一暝不顧矣!於是乃走出世之路,絕塵緣而歸淨土,愈深入其境,愈遠於現實。然人不能脫離現實,道家思想則在出世入世之間,無為而無不為,既能和光同塵,寬容於物;亦能致虛守靜,寂寥獨立;既能與天地往來,上與造物者游;亦能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道家可以出世,可以入世,無往而不超然,此即所謂真人,即道教所謂神仙。
  道教依託道家,以神道設教,取道家之理論而加以神化,使人有神祕之感,以增加宗教信仰。各大宗教之教主,皆為大仁大智之哲人,對人生有獨到之悟,而發明其義理。宗者,本也,以其所見之義諦為本,而教化世人,因名曰宗教。人本有好奇之心理,高深之人生哲理,其中本有無窮之蘊奧,此非物質科學之知識所能探究。凡宗教皆含神秘意味,故能對人生發生特殊力量,道教將道家之真人黃袍加身,化裝為神仙,妙不可測,故使上至帝王,下至庶人皆崇慕之。不明其真義,徒自其神秘處用心,以誤傳誤,學長生不死,求點石成金,不見有驗,乃發生反應,以神仙之道為迷信虛妄,因而蔑視道教。道教依託道家而成立,自漢末與儒、釋並列,因而有三教之稱。儒家雖異於宗教,然宗教之化世,有助於儒家之經世,且聖賢仙佛之道,並行而不相悖,《繫辭》所謂「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也。人不能脫離現實,故儒家之道,為人生必經之徑,然娑婆世界,苦惱係多,使人厭煩,於是宗教家開闢出世之路,使人另有新境界以安身立命。出世思想,以佛家為最深刻,最為徹底,道教在出世入世之間,似乎無明顯之界限,儒家之隱士與道教之道士每無分別,大儒如卲康節、周濂溪、朱晦庵等,藉道家之「太極圖」作骨幹,建立理學,又皆崇拜道士陳希夷;乃至歐陽修、蘇軾等皆好神仙(見葉夢得《避暑錄話》),然而皆站於儒家之立場,不承認對道教之關係。乃至民間許多風俗、信仰,大都出自道教,而處世行事之道,仍依儒家為本。道教在無形中潛力甚大,而外表不甚顯著,西哲羅素謂中國無宗教者此也。
  道教而今日行沒落,甚可慨也!豈惟道教沒落,當此唯物思想氾濫之日,其他宗教亦皆隨之沒落,教徒雖多,大都只有生活團體組織,真有信仰者,寥若晨星。不意今有荷蘭青年學者施博爾,係法國巴黎大學宗教歷史博士,費十載之工夫研究中國道教,乃信仰道教,來中國實際考察,攜帶妻女寓居臺南市興華街,拜一老道士為師,廣蒐中國經史子集之大全,及《道藏》一千二百本,晝夜研讀,道袍道冠,參與誦經祈禱種種法事,敬慎謹嚴,為道士之楷模,精誠無間,七年學成而歸,時年三十六歲,自謂欲作一完善道士,須有二十年以上之苦修(民國五十七年三月二十三日,聯合報記者訪之,誌其事頗詳)。噫!異邦之人,對於中國文化,竟有如此之信仰,對追求真理,境有如此之毅力,真令人感激也!而吾國一般自命為知識份子、實利主義者,正積極破壞自己之文化,寧不可恥!
  余出自儒門,而對於百家之學皆虛心揅求,尤好道家之言,因而涉及道教問題,欲將神仙之說加以闡明,客歲乃遍參《道藏》五千四百八十五卷,其中道家經籍及醫藥諸書,昔年皆已讀之,茲詳讀道教經典、方術各部,有人譏其中收羅雜蕪,淺俗之品亦列在內者;蓋宗教勸善警世,每用通俗之言,以資宣傳,此只關其大義,不必究其實際,且神話野談,講因果報應之事,用之於傳教,皆有裨於世道人心,不可以此而忽視《道藏》;故有詳讀之,略有所悟。昔玄奘大師譯《大般若經》、既成,每竊嘆此經意境太高,恐此土眾生,智亮狹小,難於領受,輒不勝其嗟惋。道教修行之至高境界為神仙,余每見世人誤解神仙,亦不其嗟惋!乃作此書,以明神仙,此書原名「所謂神仙」,後乃易名「道家與神仙」,神仙玄渺之義,幽微之說,非筆墨所能詳,茲謹述其大端,以誌粗淺之見云爾。
中華民國五十九年五月海陽周紹南敬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