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退訂
首頁    |    哲學類    |    哲學類

孔孟與諸子

 
 
產品說明
►訂購《孔孟與諸子電子書

圖書資料:
  • 作  者:張柳雲  著
  • 出版日期:2015年7月再版
  • 版本備註:據1972年11月初版復刻重製
  • 頁  數: 306頁
  • ISBN:9789574325498
  • 圖書尺寸:A5
內容簡介:
本書敘論孔孟與墨名法道各家學說之源流關係,作提要鈎玄之研究,並闡論中國文化、倫理、政治、經濟、科學等內涵,均為孔孟諸子思想之精髓,發先聖先賢潛德之大義。

作者簡介:
(缺)

目次:
毛序
自序
第一章 孔孟的學說與行誼
第二章 荀子在儒家之地位及其中心思想
第三章 墨子政治思想與儒墨之爭
第四章 名墨兩家邏輯思想之異同
第五章 管子政治思想之研究
第六章 晏子言行與傳統道德
第七章 韓非子的治道與治術
第八章 老莊哲學與天人合一

自序:
  慨自王官失守,私學勃興,九流十家,爭鳴於世,其中出類拔萃,卓爾不群,對於中國學術思想,分道揚鑣,各有所建樹者,厥為儒墨名法道五家。戰國之際,儒墨並為顯學,魏晉之間,莊老亦為世所重,但儒家學術,因漢有董仲舒建議表彰六經,罷黜諸子於前,唐有韓退之提倡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道統於後,遂得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因利乘便,定於一尊,益以宋明理學之推波助瀾,諸子之學,更晦而不彰,倘使無董韓之論,各家學說,得有均等發展之機會,則平述互進,中國學術、文化之成就,或可超出今日之境界矣。
  迨至清季,西方哲學科學,政治經濟思想,猛然輸入中國,期間蘊藏精義,往往有與名墨法道諸家之說,不謀而合者,乃引起國人研究先秦諸子之興趣,賴當時諸名儒如汪中、畢沅、孫詒讓、孫星衍、謝墉、章太炎輩為之倡導,使諸子之學,為之復振。惟其時仍多以儒家為諸子學說之所本,故孫星衍云:「儒家通天地人,法陰陽五行,守五帝三王之道,故已兼諸子所貴矣。道家清虛卑弱,得儒之智,法家信賞必罰,得儒之義,名家名正言順,得儒之禮,墨家貴儉兼愛,得儒之仁,儒者因諸子之長,權時可行,馭之以信,猶土王四季,五經配五常,謂之五學,猶五行更用事,傳曰:致中和,又曰:中庸不可能,學至儒家止矣!(尸子集本序言)其推崇儒家,固屬盡至,仍不外捍衛道統之藩籬而已!
  惟儒家學術,以孔子為宗,而孔子學術,則並不以儒家為限,孫氏所謂「儒家……固已兼諸子所貴」者,殆指孔子兼通九流術數之學而言歟?是以劉申叔曰:「孔子學術,古稱儒家,然九流術數之學,孔子易兼通之,……孔子問禮於老耼,則孔子兼明道家之學,作易以明陰陽,則孔子不廢陰陽家之學,言殊途同歸,則孔子兼明雜家之學,言審法度,則孔子兼名法家之學,韓昌黎言:孔墨兼用,則孔子兼明墨家之學,故孔學末流,亦多與九流相合。田子方受業於子夏,子方之後,流為莊周,而孔學雜於道家;禽滑釐為子夏弟子,治墨家言,而孔學雜於墨家;告子嘗學於孟子,兼治名家之言,而孔學雜於名家;荀卿之徒,流為韓非、李斯,而孔學雜於法家;陳良悅孔子之道,其徒陳相有為神農之言,而孔學雜於農家;曾子之徒,流為吳起,而孔學雜於兵家。由是言之,孔門學術,大而能博,豈儒術一家所能盡哉?」(劉著:國學發微)果如斯言,則以孔子為承上啟下之道統中心,對諸子之學,應悉囊括於道統之中矣!
  後世儒者,藉崇儒尊孔,以排斥諸子學說,固非孔子為學之本義,而褊激者流,謂「九流繁會,各於其黨命世哲人,莫若莊子,消搖任萬物之各適,齊物得彼是之環樞,以視孔墨,猶塵垢也!」(章太炎莊子解故)則又未免過於崇莊而抑孔墨,流於意氣門戶之爭矣!國父孫中山先生,創立三民主義,自稱「其所持之主義,有因襲吾國固有之思想者,有規撫歐洲學說事蹟者,有吾所獨見而創獲者」(中國革命史),有人謂「因襲吾國固有之思想」,係專指儒家之思想而言,頗欲將國父思想,納入儒家之狹隘道統內,然吾人若將國父主義,作一精深之研究,其所「因襲吾國固有之思想」,有倫理、法治、經濟、科學、辯論之理則,有人生最高之理想與政治境界,似非一家一人之說所能盡。靜焉思之,倫理思想出於儒家,法治思想來自法家,科學思想與墨家不無關係,經濟思想,實兼儒墨法三家思想而有之,論辯理則,導於名墨兩家,而人生最高理想與政治境界,實為超脫一切束縛,極端自由之大同世界,其思想實淵源於道家,明眼人自能知之。(宋儒呂東萊、朱元晦、黃震;清儒姚際恆;民初吳虞諸人,均謂大同之義出於老莊,當代國學大師錢賓四先生亦謂孔子為魯司寇時,子游年不過六歲,難以論大同小康之義,斷定大同思想融受了道家觀念與墨家觀念)近人林尹氏於其中國學術思想大綱之結論中云:「晚清之季,海禁大開,經世之志,復熾於人心,學術之士,亦重趨於謀求致用之途,至中山孫氏承儒家仁義之統,得名法道墨諸家治術之要,集古今中外學術大成」,立論平允,可謂無偏無頗。
  今日吾人研究諸子之學,應遠紹孔子為學精神,大開大闔,無自樹藩籬,「畫地為獄」,近法國父偉大思想,兼收並蓄,博採眾長,擇優而從,「能用古人而不為古人所惑,能役古人而不為古人所奴」(孫文學說第三章),庶幾中國學術、文化之復興,能向浩浩蕩蕩之途邁進無疆歟?
  本集所蒐孔孟與諸子論文八篇,將儒墨名法道五家學說,作提要鈎玄之重點研究,均已先後發表於中華文化復興月刊,茲裒輯成冊,造次問世,雖云敝帚自珍,亦不無闡發先聖先賢潛德之意,惟作者學殖荒疏,自慚譾陋,乖誤之處,在所難免,倘祈賢達君子進而教之,則幸甚矣!
  書成之後,承毛子水先生賜序,有光篇幅,至為感謝。
中華民國六十一年元月於臺北勝蒼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