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退訂
首頁    |    史地類    |    史地類

明太子‧福王亡命在日本

G2014
 
 
產品說明
►訂購太子福王亡命在日本電子書


►訂購明太子福王亡命在日本電子書

圖書資料:
  • 作  者:徐堯輝  著
  • 出版日期:2017年3月再版
  • 版本備註:據1984年6月初版復刻重製
  • 頁  數: 420頁
  • ISBN:9789869404075
  • 圖書尺寸:A5
內容簡介:
本書對於明代諸疑案的各種論著、考訂、故事、小說以科學精神、文化觀點撰述。作者徐堯輝先生費十八年之功夫,從事太子、福王行踪之謎的研究,對張振甫、張壽山遺跡,詳加考訂,旁徵博引,從文化觀點證實其為南明遺緒,道前人所未道,乃歷史上一重要創見,值得推崇。

作者簡介:
(缺)

目次:
何序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 何浩天 撰
自序
[第一章 導言]
[第二章 德川時代初葉的時代背景]
[第三章 張振甫之謎]
[第四章 雲龍五爪珠「家紋」]
[第五章 文臣石像一對]
[第六章 浮雕地藏石像之謎]
[第七章 萬福寺與振甫集團]
 一、 隱元率團東渡 二、 前後五進的萬福寺 三、 威德殿探幽 四、 威德殿的匾額和楹聯 五、 結論
[第八章 振甫墓碑文與壽山]
 一、 振甫與壽山是兩個人 二、 「居士」之謎 三、 「延寶八庚申年二月二日」
[第九章 壽山即知祐(號振哲)]
 一、 從「張氏系譜」與「張氏家譜」看壽山 二、 張家墓園 三、 空白無字的墓碑 四、 壽山即知祐的佐證
[第十章 壽山就是福王朱由崧]
[第十一章 「青史千年紀馬牛」]
[第十二章 張振甫就是皇太子朱慈烺]
 一、 在位四五天的南都末帝 二、 振甫就是皇太子朱慈烺
[第十三章 何來張姓]
 一、「朱三太子」等人也姓張 二、慈烺所用新姓的必備條件 三、朱者為弓長,弓長應是朱
[第十四章 不成對仗的對聯]
 一、 人力福。主膺,掠慈,寶座茲失 二、 慈頭在,目見膺首人取去 三、 由崧、慈烺分別東渡入日 四、 謎團總揭開
[第十五章 由崧之流亡踪跡與東渡]
 一、 流亡三載至淮安 二、 持空頭箋,接錯了人 三、 由崧何年東渡入日
[第十六章 慈烺東渡之年]
[第十七章 「唐艦」三艘抵長崎]
 一、 怪異的「唐艦」三艘 二、 唐艦事件之情況及波折
[第十八章 唐艦事件與慈烺東渡]
 一、 符合與求證 二、 不爭之事實與附帶之疑問 三、 海上水山與海中底盤 四、 紹武屬下四姓水師與唐艦三艘
[第十九章 慈烺集團登陸]
 一、 猶如高潮鏡頭都被剪掉 二、 慈烺登陸月日
[第二十章 張家兩世系子孫名稱]
[第二十一章 名古屋張氏系譜表]

跋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院 周道瞻 撰

 

自序:
首先,從歷史上的故實說起。
根據日本史籍記載,古代,曾有許多中國帝王後裔率領集團,移居扶桑三島。其中,在日本史上最著名的有兩批。一是秦始皇帝十三世孫所率的一批秦人。二是漢靈帝劉宏曾孫所率的漢人集團。
公元二八三年(依新說,應加二甲子為四○三年,應神天皇時代),稱為秦始皇帝第十三世孫的弓月君)又稱融通王,扶蘇子孝武王後裔,功滿王之子),率領一百二十餘縣秦人,從百濟(國名,今韓國西半部)渡海入日。弓月君有四子。後裔就是「秦氏族」,有秦酒公、大藏秦君者等等以外,還有惟宗氏、朝原氏、香登氏、高尾氏、山村氏、櫻田氏、三林氏、長岡氏、奈良氏、長曾我部氏的諸氏。後來,惟宗氏支流有島津氏(德川時代對馬藩藩主)、神保氏。
公元二二○年曹操死,子曹丕廢獻帝自立,創建魏朝。日本史籍記載:漢靈帝劉宏之子延王,因此,即逃去帶方,建了小小的國邑。逮至公元二八九年(新說加二甲子為四○九年),延王之孫阿智使主(阿智王)及其子都加使主率領了十七縣漢人,亦渡海移居日本。後裔分為十多氏。
古代中國帝王後裔之歸化日本者,還有如下數批。
漢獻帝後裔:當宇氏、志賀氏、大友氏、錦部氏、台氏;
吳大帝孫權後裔:牟佐氏、茨田氏、峰田氏、深根氏;
魏文帝後裔安貴公亦率團入日,子孫有:大崗氏、河源氏、上氏、廣階氏、河內氏、御杖氏;
燕王公孫淵(三國時代魏人,於二三七年自力為燕王,明二三八年與子俱為司馬懿所斬)後裔:赤染氏、常世氏。
以上許多批漢人入日,都是晉代乃至南北朝時代。
以後時光經過一千多年,迨至清初,歷史上,中國帝王後裔率領集團入日,又添最後一章。此集團首座改姓張,後裔就是名古屋張氏一族。降及「昭和」時代,又改姓,改為波里氏和振甫氏。但往昔這件集團入日的事情,事後即為德川幕府所掩蓋,致使後來無人知曉,連張氏後世子孫都不知。
拙著「明太子、福王亡命在日本」,就是對於所謂的最後一章之考證。由此考證,終於揭開了三百多年來的歷史上一大秘密之幃幕。必須一提的是,這本書,對於南明史上一直懸而未決的南都疑案,與弘光帝是否真福王的問題,以及真太子與真福王的下落,總算提出了很明確的答案。
不過,明太子、福王各自亡命至長崎以前的一段時日之經過情形,尚須等待此後深入研究。這本書,對於這些問題,也指出今後研究的方向和重點所在。
這本書初稿,去年秋天,首先由於淡江大學總務長楊教授立賢先生費心代為央請,幸蒙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周教授道瞻先生過目,嗣後又承周教授「央請明史專家一人過目」(周教授語),最後荷承周教授賜示稱許與指正的評語。筆者受了鼓勵,倍增信心。誠如周教授所指摘,初稿有兩個缺點。一是「缺少腳註,若干論點沒有註明出處」,二是「很多用語太日本化」。因此,即請省立新竹高中中文老師周永昌先生,一邊過目,一邊對於用語不妥地方逐一指正。然後筆者改稿重寫,增添腳註,務盡修改不妥的用語。這本書定稿就是這樣寫成的。
這本書付印之前。承蒙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何教授浩天先生過目,且承惠賜序文。尚且,荷承周教授道瞻先生惠賜跋文。因而,卷首,卷尾瑾瑜耀眼,拙著借光生輝,殊感榮幸。茲向何、周二位先生,敬致誠悃的謝意。
筆者這個研究,一來因為是在業餘時間,斷斷續續地所作,二來筆者淺學所致,所以說也慚愧,經歷十八年之後才告完成。在這一段長久歲月當中,賜我教益者,除了上記諸位先生以外,還有:波里光德博士(原名張房雄,明太祖第二十二世孫)、畏友故何漢津醫師、東海大學梁容若教授、「帝王生活」著者樸人先生、民俗歷史專家殷登國先生(筆名商都)、日本國立公文書館內閣文庫之福井保先生、木藤久代小姐、大賀妙子小姐、長澤孝三先生,以及宇治黃檗山龍興院北善應和尚。現在,藉此機會,對於上記諸位先生及小姐,敬致誠摯之謝忱。
不能忘記的,還有宇治黃檗山萬福寺前總長故森本三鎧師、綠樹院村瀨玄妙師,以及日本國立公文書館館長岩倉規夫先生。三鎧師、玄妙師等和尚們,曾帶我們(波里博士與我)去參觀位於萬福寺內最深澳地方的殿宇「威德殿」。岩倉館長特別優待筆者,准許查閱江戶幕府檔案。對於這三位先生,亦僅此申表謝忱。
最後對波里光德博士,再次由衷道謝。因為波里博士,不但給我許多資料,而且曾經在百忙之中為我嚮導,一起去過張家墓園、黃檗山萬福寺、國立公文書館等等地方。
關於這本書撰述內容,倘蒙方家不吝多多賜教指正,則幸甚矣。
徐 堯 輝 識
民國七三年元月十四日